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东瀛来风>>东瀛文化>>日本茶道精神

主题:日本茶道精神
发信人: arvidhwon(风暴洋)
整理人: txstang(2001-05-06 10:25:45), 站内信件


    武野绍鸥借用《新古今和歌集》里藤原定家的一首和歌来表达茶道的精神:“四顾今何在,樱花与枫叶,海边破茅屋,独立秋暮里。”它的意思也可以用一句与之相关的禅语来诠释:佛心无以言表,唯有以心传心! 

    村田珠光曾提出以“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的茶道;同时,也将茶道精神的精义改为“和、敬、清、寂”四字,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意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字上。“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的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样形成的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佗”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得“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的道德观念。自镰仓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辉不少。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轻视倭物茶会。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便以这“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
地球的太平洋
月球的“风暴洋” 

    ——风暴洋
            我来自月球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