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rvidhwon(风暴洋)
整理人: txstang(2001-05-06 10:25:45), 站内信件
|
茶,原产于印度,与佛教同时传入中国。因此,在中国品茶首先出现于佛教的寺院內,而品茶的普及恐怕最早可追朔到后汉时期。
A:公元一世纪,中国发明了蒸制茶叶的方法。奈良初期(729年以前),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绿茶的茶种带回日本,植于肥前平户、筑前背振山,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中国的饮茶习惯传到日本后,日本室把它作为一种文化来吸收的,但尽管如此,最初的品茶还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B:唐代陆羽著《茶经》之后,日本的品茶便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其中尤为流行的是“团茶”。“团茶” 的制作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C: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時候往茶粉內注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镰仓初期(公元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前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对延年益寿的帮助作用,推动了“抹茶”的普及。
D:宋代开创了“门茶”。“门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的。“门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楼“台阁”门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內的屏风上挂着名家的书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织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內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门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賽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胜负。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E:从南北朝(公元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纪中叶),“门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门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与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间,风靡天下,将茶道的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因此而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绝对权威。
千利休在民间的威望威协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后来,将军丰臣秀吉借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创立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演变到今天,尚存“表千家”、“江户千家”、“远州千家”、“石州千家”、“千宗室”等十几个流派。
F: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公元十六世纪后半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这种茶道又可细分为煎茶、玉露、茎茶、番茶等几种。煎茶法对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弄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茶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其实,当时人们把这种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內,然后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日本茶道虽然流派各异,在细节上互为不同,但基本做法却没有本质差别。他们都讲究典雅与礼仪,使用的工具也俱为精挑细选之佳品,品茶时更都配以甜品,是为茶食,或称茶点。
茶道己超脱了品茶的范围,日本人视之为一种培养情操的方法。对于日本的妇女而言,更可以说是一种人生的必修课。日本的女子学校专门设有茶道课程;另外,通过各类茶会,也可以学习茶道。
日本茶道源之于中国,可是如今,即使是中国人想要一睹中国茶道的芳彩,恐怕也非去日本不可了。
---- 地球的太平洋
月球的“风暴洋”
——风暴洋
我来自月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