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音乐全书>>作曲家>>Wagner,Richard>>瓦格纳——爱之死(Liebestod),选自《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主题:瓦格纳——爱之死(Liebestod),选自《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发信人: derud(天堂中的奥菲欧)
整理人: derud(2001-11-04 10:06:53), 站内信件
瓦格纳——爱之死(Liebestod),选自《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说来惭愧,直到去年买了电脑才有幸一睹这首早被人熟知的伟大作品。因为买电脑以前家中还未添能播放VCD的机器,而CD版的爱之死又难以寻觅,所以直到去年十一月才得以欣赏。
买来电脑后自然大动干戈,一股脑儿地大批采购古典音乐的VCD,第一张就是DG出的《卡拉扬在萨尔茨堡》,想必各位都知道。看的时候对卡拉扬的谈话是听得是毕恭毕敬,还做了笔记,碰到别的艺术家一概快进,到了第二张最后一轨的时候,看到那个黑人女胖子出场,觉得真没劲,就没看下去。不久的一个周末,闲来无聊,于是把过去看过的VCD 拿出来经典重放,这次耐着性子看玩了《卡拉扬在萨尔茨堡》,最后一轨时,当木管和弦乐奏出动人的音乐,诺曼那具有魔术般诱惑力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我竟然呆住了。我赶紧翻开唱片目录,哦,是爱之死。瓦格纳那时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位专门写一些英雄,神话篇章的作曲家,富有气概,再刚柔并济也只不过到Siegfried Idyll这样了。没想到他还有如此侠骨柔情的一面,随着乐曲跌宕起伏,延绵不绝,我跟着并住了呼吸。太美了,简直就是完美,超出了我所知的任何一首咏叹调。谁说瓦格纳不写咏叹调的?卡拉扬驾驭乐队的水平已是无与伦比,诺曼也好像因为这么一唱而身价百倍。后来查了一下资料,原来这是卡拉扬逝世前最后一场音乐会,87年的萨尔茨堡复活音乐节。哦,怪不得这么精彩。记得那天听完全曲后,我又把爱之死反反复复地听了五遍,直到该死的破电脑蓝屏才善罢甘休。
后来便有意无意地开始注意这首曲子的唱片。有时不得不花两张唱片的价钱,就因为看到里面有这首曲子好的演绎。那一阵子真是买地疯狂了。手头七拼八凑地,连VCD加MP3仅得五版:卡拉扬和诺曼的现场演出版,卡拉扬在浪漫卡拉扬中的管弦乐版,诺曼和腾施泰特的版本,伯姆的乐队版,还有就是最近买的克纳佩茨布什和著名瓦格纳女高音尼尔森的录音。大概我这个人对第一印象的尤为印象深刻,而所听的第一个版本后来据说有是此曲目大多数人认为的最佳版本,所以尽管其它版本都很出色,但仍然无法超出卡拉扬和诺曼的阴影。伯姆似乎更适合演奏莫扎特等维也纳古典乐派,像这种需要巨大感情投入的好像不太适合,他的德国式的严谨将乐曲精华的感情戏给压抑住了,听来犹如隔靴搔痒。卡拉扬的管弦乐版极其出色,但我好像已经习惯了人声。诺曼在腾施泰特的版本中发挥没有像和卡拉扬的那样淋漓尽致,似乎双方彼此都有所保留。最近买的克纳佩茨布什和尼尔森的合作也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克纳佩茨布什对乐队的驾驭能力不下卡拉扬,但是两位女高音相比之下,我更偏爱诺曼的声音,她的音色浑厚,有弹性,底蕴足,而尼尔森的则略显尖锐,英雄气概十足,却少了一份温柔与遐想。乐曲最后的,由乐队弦乐组奏出的组合弦渐强,无人能和卡拉扬相提并论。卡拉扬把戏剧性发挥到了极致,结尾前强劲有力,但结束却又充满韵味,其他指挥则显得过于保守,拘泥于总谱,未能将渐强突出,乐曲也由此显得失去平衡,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
综合而言,论声乐版的话,我绝对推荐卡拉扬和诺曼在87年萨尔茨堡的现场演出,他的艺术和戏剧张力无人可及。其次是克纳佩茨布什和尼尔森的录音。管弦乐队的可考虑卡拉扬和伯姆版。
以上仅为单曲的欣赏心得。很遗憾我还没有完整地欣赏过《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全剧。但据我所知这首曲目选自全曲的extract未必会有单独演唱的那么好。因为第一场到第三场伊索尔德重新上台之间伊索尔德有长达一个到一个半小时的空闲时间,独唱演员很难在休息这么长一段时间后仍能将自己调节到演唱所需的情感氛围。而作为单曲演出,爱之死通常都是接在前奏曲之后,演员无需任何热身便能迅速进入角色。
以上是我写的第一篇所谓的像样点的唱片版本比较,以期抛砖引玉,希望各位提出指正和意见。多谢留意!!
©deRud(Orfeo)



----
=+=+=+=+=+=+=+=+=+
就是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