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xxddnxxx(靓得乌漆麻黑)
整理人: arg(2001-04-30 23:50:41), 站内信件
|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暂住人口比常住人口多了不止三、四倍,两个人初次见面,常常会问起的一句话是:
“你是哪儿的?”
每次都老老实实的回答:
“深圳。”
对方多有惊讶之色:
“不会吧,你普通话说得那么好……”
停停。
“儿化音用得很好啊……”
不死心,又多问一句:
“你父母是深圳本地人吗?”
再次老老实实的回:
“不是。”
对方很有“不出我所料”的表情,结果我告诉他们一个更为让他们失望的答案。
接下来就是沉默,然后,第二轮试探。
“你在北方念大学?”
“广州。”
越发的无话可说。
会这么问的大多是北方人。
我知道他们怎么想——广东人就应该是满嘴叽里呱啦的“鸟语”一口结结巴巴的“南味普通话”分不清“十”“四”发不好儿化音永远都应该尴尴尬尬的自嘲“对不起啊我广东‘吟’我普通‘发’不好啊”然后他们就有机会带着宽容的笑心满意足的安慰这个可怜的家伙“没关系,广东人都这样”,要是偶尔见着了一个像我这样的异数那他(她)就是让人尴尬的事故就是让人疙疙瘩瘩的意外就是广东人的叛徒就是语言上的“南奸”——总之是大大的不该。
前几年的某些小品,一旦出现某个说话奇怪的家伙(总是有某些特征的),底下观众就会发出某种会心的微笑——“哦,广东人……”看到这种场面总是很不舒服。
在广州,我曾经无数次的见过某些北方人说起“广东人的普通话”时的表情——很不屑,一脸的鄙视,更多的时候则是把它做为一种茶余饭后的笑话大肆渲染,在我看来,那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它已经超过了调侃的范围,更像是某种形式的侮辱。他们不会当着广东人的面说这个,我的普通话好得足以让他们把我当北方人。
高中时候,班里大部分同学报的都是北京那边的大学,我曾经问一个朋友她为什么要报那儿,她说了一句话:
“一颗红心向北京。”有点“崇北”的情绪在内。
大一新生报到,知道班里有个女孩,土生土长的深圳人,高高兴兴的跑过去找她说话,她一上来就是白话,我则用普通话回她,她很纳闷:
“怎么不说白话?”
“我不会。”
我从来都不觉得不懂说白话会妨碍我跟他人的交流,在深圳,普通话绝对是最通用的语言。
她却很愤怒:
“深圳人怎么可以不懂说白话!”
从此天天抓了我去练习,看到我那副愁眉苦脸的痛苦表情也不知道怜香惜玉,那样的怪腔怪调,我自己听了反正是羞愧得要死,她却还要逼着我说,一听到我说普通话就瞪我,好可怕。无数次的打退堂鼓,可怜兮兮的求她:“我不学了好不好?”次次都被拒绝。不过也亏得有她,三个月之后,我的白话已经可以出去见人啦!呵呵,厉害吧?(立马被某人K——“少在那儿臭美”!)
曾经以自己能说一口带“北味”的普通话而自豪(大一时某北京学生曾对朋友说我的普通话带有“京腔”,到北京玩时也有人对我说“你说话怎么向着我们这边啊”,至于被别人误认为是“北妹”的例子就更是多不胜数),曾经因被别人误会自己是北方人而自豪(那时候还会很灿烂的笑——心花怒放啊,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羞愧),现在,只有一件事是一直都让我耿耿于怀的——我的白话没有普通话溜,跟人见面,我还是会习惯性的跟对方说普通话,即便他是说惯了白话的,结果他们偶尔听到我说白话常常会惊叹:“你的白话不错啊!”
很窘,有点不知道该如何给自己定位的尴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