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y.....(今天的yy.....)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0:59:38), 站内信件
|
原文: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次行。
译文:那么我的终身大事,也就有了依托,又何必在乎这次离别呢。
评注:话虽如此,然而她已隐隐感觉到了始乱终弃的命运。好一个崔莺莺,既已预感张生将一去不回,却无半字挽难,任愁怨欲绝、心如刀割,却仍奢望一曲送别至少留住意中人的心。“你若爱我,你若还能以我自身的魅力而钟情于我,我又何必多说;你若不爱我了,我这个人已不能使你留恋了,那么,我说再多,甚至留下你的人,又有何用?”多么可爱的性格,多么真挚得令人落泪的率性,她不懂得什么叫心机,亦不懂得什么叫自欺欺人,只知道坦诚、磊落地去面对。能够如此理智地对待情感,并坚强而执着地承担痛苦的至情至性的人,简直叫我等泛泛的饮食男女要肃然起敬了。
以此观之,莺莺后来其实也并非是妥协:封建礼教云云,虽亦有之,然未中肯綮。若张生有情有义,则礼教又能奈伊何?不过张生既无情无义,愤怒能如何,责难又如何:既已见弃,何必多说;虽则痴情,我自捱磨。此乃其人格之信仰使然,性情使然,决非碍于礼教之束缚。
然而莺莺啊,你又到哪里去找能够完全理解你的人呵。你不说,谁又能知道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当然,你也不需要谁能真正懂得你那些微妙的心理,你需要的只是已个有情有义的大丈夫,一份有始有终的爱情,可以无悔你的青春,可以凭依你的沉沦,让你没有丝毫顾虑地向他托付你的终生。然而,你终于还是中了色相、才情的毒,而心甘情愿地为了一个奸猾、凉薄的无耻文人,蹉跎了你的一生。可悲的是,你终于还是不能忘情:后岁余,竟之不见,说明你仍在意着他;两诗之中,又蕴含了多少愁怨与郁闷啊。
(完)
p.s:敬复伊人版主,yy是我姓名的缩写,只是为了简便。若非已有人捷足先登,我也不会在后面加点儿了。但就算这样,也加了五个点儿才摆平。谢谢。
敬复绿雨,《圈点<莺莺传>(1)》中的译文的确是不太准确。而且,就连“因欲就成之”一句在原书中也不是莺莺说的话,只是在“我不可奈何矣”之后的一句作者陈述。只是我个人认为这样不妥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