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彩云之南>>◆ 滇中山色入梦来——景点游记 ◆>>丽江>>我眼中的丽江

主题:我眼中的丽江
发信人: yifan201(*一帆*)
整理人: clarafire(2001-04-18 13:00:13), 站内信件
最近两三年,丽江这两个字已有神一样的色彩,仿佛是世外桃源,遍天下没到过丽江的旅行者不免自惭形秽。
自有驴坛以来,看到过的丽江迷们何止百千,听着看着,不免心驰神往。只是,当我有幸目睹丽江时,却满不是滋
味。回来后再上驴坛,听到的丽江仍然是那样的光环笼罩,看人人如醉如痴,自己有时也不免恍惚。

  丽江有小河,有石桥,有老屋子,有粑粑,周庄也有,小河,石桥,老屋子,肘子。为什么周庄没有丽江的江
湖地位?为什么?

  因为,丽江有文化,虽然周庄也不是没有文化,但是丽江有的是活化石那样的文化,就象大熊猫,虽然是一种
失败的动物(食肉目熊科却只能吃素,繁殖能力低却又不擅育雏),但毕竟物以稀为贵。


  可惜,在我看来,丽江的文化是媚雅的文化。

  先声明一下,我对丽江的亲身所得甚少,只在丽江古城只住了一晚,下午到的,第二天上午便往中甸而去。我
的感觉只能由他人的文字来佐证,这里主要是引用任点在驴坛的帖子,任点是丽江土著,关于丽江的思想者,如他
在文中所述:“从出生到前年12月底,我一直住在古城”,前年是1999年,帖子是《平民视角——我眼中的丽江古
城(1973—1998)》,以双引号括起的句子,全数出自任点。

  丽江是世界文化遗产,可以想见,丽江需要这么一种认定,虽然悠久的历史不会因为成为文化遗产才霎时丰厚,
但是声名会因此而鹊起。“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入口处东大街的那片砖混结构的建筑开始拆除,夜以继日
响彻了水泥地板被铁锤撞击的声音,然后陆续盖起一片传统的建筑,刷上了朱漆。”看看文化遗产是如何成就的,
如果愿意,各位现在所住的小区也可以恢复成遗产的。已经毁灭的可以复活,那么其实并不存在的也可以创造:
“河道也露出了多年不见的年姿。河水流得很好,只是这里没有落差,水面平静,象极了江南的河流。于是造了一
道道小坝,水流也就湍急起来。”

  “四方街当然不再保留水泥地……再后来是新的石板又一次被撬起,代之以从附近乡镇古街上换来的已被岁月
磨得光滑的石板。”如果说这不是媚雅,那么一定是媚俗了,其实媚雅与媚俗,哪里划得清界限。

  通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献媚,丽江的历史面貌人为地回溯了,于是有了现在我们眼中的大研古城。

  “当地政府让房子临主街的一面都都涂上了朱红,光鲜得有点古怪,街上弥漫着油漆味。而这次会议前一个更
加古怪的事是古城中所有的店面的招牌都要求写成东巴文——我长到大学前还不知道有个东巴文,更不知道它与古
城文化有什么关系。”东巴文与其说是一种文字,不如说是一种图形符号,就象用来记谱的那种。东巴是纳西祭司,
也许出于神秘化的需要,只有他们使用这种符号系统。用这种大部分丽江土著都不懂的,只给我们这些朝圣者看着
发呆的神秘符号来书写招牌,只能是解释为媚雅。为此还牺牲了招牌的可读性,给丽江土著带来不便与困惑。

  “古城日渐一日地新起来,流行着极其恶俗的做法是在新刷的墙上画出砖的样子,上面画了花鸟虫鱼、小桥流
水,写着诗句。”这和广州的上下九路北京路很有一拼,甚至和港台电视剧的布景很有一拼,我也弄不清是媚雅还
是媚俗,抑或是本来想媚雅的动机或成了媚俗的结果。

  丽江的城是如此,城里的人也在更替。“在世博会开始的99年,玉器攻夺略地,四方街、米线街充拆着伪劣玉
器珠宝刺目的邪光。古城,甚至在某些人中口中成了四大玉器加工地之一。”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极丰富的文化
意味,沽玉总是比沽酱油要有品味一些的。

  “古城开始有了很多做雕刻的年轻人。很多的外地人似乎得于天授,一夜之间也精通了东巴文字,堂而皇之地
为各地游人刻着东巴文印章。”很多驴子都提起这些雕刻印章的匠人,关于他们的笑话也接二连三,与其说他们是
在创作不如说他们在生产,生产一种很有书卷气的手工艺品,就象在做普及文化的工作一样。

  似乎很雅的还有布农铃,那种声称出自茶马古道,穿越千年时空的铃铛,很突兀地和一块写着诗句,画着树木
的木牌拴在一起。没有一个人会认为那满屋子的铃铛和牛马有什么关系,有关的只是那些古道西风的意象和追求文
化而要付出的代价。

  还有那每晚开锣的古乐,谁都知道音乐代表着什么,附庸风雅的最佳办法之一就是听音乐,有人便狂点这死穴。
“在这十年中,我第一次在一个办葬事的院落中听到今日红极一时的纳西古乐。死者是当时古乐界的第一笛。在那
时古乐沦落民间,但不需要挖掘。”这十年是任点1977-1986的十年。“乐队以‘纳西古乐’的名称开始涉足商业
演出。”文化是不拒绝商业的,但是在酒店大堂和西餐厅弹奏钢琴背景音乐的乐手一定不会在想他们的艺术问题,
我不知夜夜笙歌的丽江古乐队老人们在瞌睡时想的是什么,但宣科想必是极需要他们以一把年纪来出示证明。


  丽江是因了我们而变成这样的,我心里恨恨地想。丽江人的生活不需要石板街,也不需要湍急的河水,丽江人
的生活不需要东巴文,也不需要玉器茶叶,丽江人的生活不需要写着诗句的铃铛,也不会去听票价高昂的古乐,那
些都是我们,我们需要的。于是丽江只好将自己的脸抹着粉,画着眉,捧着心,吊着嗓子,来给我们献媚。

  丽江过去千年不是为了我们而存在的,而近来短短数年,丽江就只为我们而存在了。为了我们而升的炉火,为
了我们而做的粑粑,为了我们将家里的厢房改作客房,为了我们的快乐而表演,为了我们的购买而被鸠占鹊巢。

  而我们回来后还津津乐道,因丽江对我们的取悦而豪气顿生,仿佛那里是自己的殖民地。


  丽江长已矣,为下一个丽江担忧。






----
▇▇▇▇▇▇
▇网易社区▇
▇ *一帆* ▇
▇▇▇▇▇▇
重庆人社区欢迎您!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