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prettymail(清脆)
整理人: fredrink(2001-04-14 17:43:21), 站内信件
|
(三)destiny命运
the future belongs who believe in the beauty of their dreams.(未来属于那些坚信他们美好梦想的人)
1994年的一天,俞敏洪一个人爬到长城上,痛哭一场。没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只是太苦太累,太多的烦恼,还有孤独。
俞敏洪是一个凡人,凡人就有凡人的苦恼。出国的朋友回来的时候,互相谈起各自的状况,有人笑着对他说:“你怎么成了个体户?”俞敏洪张大嘴巴说不出话,那点儿刚有的教育家的自尊像是被人一巴掌打到了泥巴里。
这时他找到了一个惺惺相惜的朋友——杜子华。杜子华更像一个漂泊的游侠,研究生毕业后他游历了美国、法国和加拿大,凭着对英语的透彻领悟,在国外结交了各色朋友,也得到了一个个让人羡慕的机会。但是他在国外呆的时间越久,接触的人越多,就越感到民族素质提高的迫切。而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只有教育,其他的投资只能改变数量,只有教育投资才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档次。1994年的一天,在北京做外语培训的杜子华接到了俞敏洪的电话,几天后,两位在北京英语培训领域各负盛名的“教育家”会面了。在这次见面中,快乐的俞敏洪讲述了新东方的创业和发展、对未来的设计、对人才的渴望,当然,也讲到了钱。但聪明的杜子华听出来了,钱是重要的。但在俞敏洪的眼里,钱只是一个事业的自然产出,而事业才是最大的渴望。这次会面改变了杜子华单打独斗的游历节奏,从此在新东方一呆就是 5年,在他的履历中,这是在一个地方停留得最长的一次。
1995年冬天,俞敏洪飞往北美。这时他的财富积累让国外的同学也感到了惊讶,但是有一种孤独总是跟随着他,有一种隐隐的迷惑总是困扰着他:“我到底要到哈佛、耶鲁上学,还是要把新东方办下去?教gre、toefl倒底算不算一个事业?make money(挣钱)就是这样吗?”他要到那片一直让他耿耿于怀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和他思念的同学朋友侃一侃。俞敏洪来到加拿大的温哥华,这里有他曾在北大共事的朋友徐小平。这时的徐小平已经在加拿大生活了10年,稳定而富足。俞敏洪不经意地讲着自己的经历,文雅而富有激情的徐小平却坐不住了:“哇塞,敏洪,你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啊!”俞敏洪笑了。“敏洪,就冲你那1000人的大课堂,我也要回国做事!”俞敏洪还在笑,心里却被朋友的肯定震动着。
别了徐小平,俞敏洪又来到美国,找到了已经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学王强。1990年,几乎是身无分文的王强来到美国,只有文科教育背景的他 3年竟拿下了计算机硕士学位,并且成功进入了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在留学生中,可以说是一种成功的典型。俞敏洪住在王强家里,喝酒聊天,聊来聊去,曾和俞敏洪一同在北大当教师的王强竟觉得又被他勾起了教书的欲望。白天,王强陪着俞敏洪参观普林斯顿大学,让王强震惊的是,在图书馆、餐馆、商店里,只要碰上个黑头发的中国留学生,竟都会向俞敏洪叫一声“俞老师”。这可是世界著名的大学啊!王强后来说:“我真受了刺激。”俞敏洪说,你不妨回来吧,现在国内与你走的时候不一样,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了。
北美的旅行让俞敏洪感到了一种安定,从别人经过苦苦奋斗而获得的富足生活里他看到了自己同样苦苦打拚的价值,他终于认定了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是不应该犹豫和怀疑的。回到北京,他一头扎进那间还在漏风的办公室,他感觉到了,散居天涯的一队人马将在这里重新聚首,他将和朋友们一同做起一个something beyond money(超越于金钱之上)的事业。
不久,徐小平、王强站在了新东方的讲台上。1997年,俞敏洪的另一位同学包凡一也从加拿大赶回加盟了新东方。新东方像一个磁场团聚起一个年轻的梦想,这群在不同的土地上刷广告、洗盘子、做推销、当保姆、苦学奋斗而终于出人头地的年轻人已积蓄了一种需要爆发的能量。王强说:“在美国留学,我们体验了一种大孤独,但我们可以战胜大孤独,就什么也不怕了。”
----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
我的热恋的爱把她紧压在我的心上
因此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
我强弹一个她不能胜任的音节
因此琴弦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