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脑力震荡>>『 谜 语 知 识 』 >>●郑百川:谜病剖析>>转载:谜病剖析——认错字形

主题:转载:谜病剖析——认错字形
发信人: righthand(木头龙)
整理人: righthand(2001-04-12 16:52:42), 站内信件
认错字形

    凭字部结构的拆合制成的谜,如以一字为底的字谜等,如果其中部分笔画有误差,使组成的谜底出现错字,这往往因制谜者对字部的认识有误所造成。这种毛病,就叫“认错字形”。
    著名谜家张起南曾经认定,“以一字为底者,亦最易射,因其无须记诵,但明其意即可推求而得”。但如制作时字部有误,这样的谜根本就不能成立,那就不是易不易射的问题了。
    清末民初谜家孔剑秋在《心向往斋谜话》中记述一事:“隐秀社第二十一会,有‘故氐种也’之谜面,而射六才一句。余与郭君仁钦均猜为‘从来是纸半张’,同社汤君浒北云,纸字偏旁从氏不从氐,余检字典信然。比揭晓时,则依旧为我等所猜之句,盖从俗写,缘市中纸铺招牌多书作氐字故也。”这个谜界掌故生动地说明,作谜者如认错字部,识字者是不敢作如是猜的;勉强猜出,亦必将拼拆失据,解释不通,徒然贻笑于人。
    “汕头市有小雨”猜字一“霈”。制谜者将谜底“霈”拆成“氵、市、雨”三部,谜面以“汕”字之头暗扣“氵”部,而“市”与“雨”则属明用。面中“小”字,意在指明“雨”部在底字中所占的分量。整个看来,成谜手法颇为娴熟。但此谜的失误在于认错了“霈”字,因它从“巿”不从“市”。所以,此谜只能算是废品。
    “见人就笑”猜字一“竺”。此谜作为今人作品,前些年曾在上海引起争论。原因是谜底的“竺”是“从二竹声”,谜面的“笑’’是“从竹从夭”(据李阳冰刊定《说文》),所以“竺”不可能见“人”就“笑”。近读《名家谜存·绿筠室谜稿》,见已载有此谜,可见这类认错字的毛病早已有之了。
    “前程分明惟改革”猜食品名“香肠”。这是个赖字部拆合成谜的二字底。制谜者的设计是,取“程”字之前部“禾”,把“明”字分为“日月”,并以“改革”会意为“易”,于是四部调合而成“香肠”。然而“肠”从“昜”不从“易”。在汉字中,“易”与“昜”是不能混同的。
    “四方共树安宁业”猜谜友名“黄建平”。本谜底三字,一字拆合,二手会意。对谜面通顺与否,谜法可取与否,姑且不论,此处只说运用拆合手法的“黄”字。按制谜人的设想,此字拆为“共由”二部。可是,谜面的“四方”只能扣“田”,它与“共”字是合不成:“黄”字的。正因认错字形,才能出此错误。
    谜界曾有“形扣从宽,义扣从严”的主张。“形扣从宽”也确实给制作字谜提供了方便,妥善运用还可造就悦人佳作。然而,“从宽”的尺度很难把握。笔者以为,字部结构可以扯乱,但笔画形状以不差分毫为好。如“躁”可拆为“止噪”,“激”可拆为“放泊”,“挹”可拆为“扣巴”或“把口”,等等。如果认“隹”为“佳”,以“夭”为“天”,形错明显,是断乎不可以“从宽”的。正如苏州汪寿林先生指出的:“破拆字谜,首先要注意汉字笔画的准确性。”不然,是很容易出错的。


----
老龙不灌水,当我是木头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