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武侠小说>>沧海轩-广武历史>>武侠热点>>武侠影视>>央视《笑傲江湖》之品评>>驳保黄派的十四大谬论-金庸客栈_冰块1090 原作

主题:驳保黄派的十四大谬论-金庸客栈_冰块1090 原作
发信人: jiayuy(楚天舒)
整理人: yerk(2001-05-18 03:28:47), 站内信件
驳保黄派的十四大谬论

(作者注:本文先后发过2次,获诸多网友捧场,非常感谢,但是不知为何,不久就被不知何人删除,因此小改一下,再重发一次,看过的网友不必再看,特此说明。)

近日,在网上看到对央视《笑》剧保黄派的一些评论,有一定的代表性,估计《笑》剧剧组可能也持类似看法,觉得有必要逐一驳斥,特将原文摘录并点评如下:

原文1:央视拍《笑》剧,是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的交融,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两类艺术层 次本来就不该对立,应该寻找一个平衡点。如果您理解了这一点,就不该拿金庸先生只 卖一元钱版权费来取笑,这应该是一个佳话。 

评论:说得对。但是这个“平衡点”央《笑》找到了吗?找准了吗?

原文2:央视《笑》剧的画面是非常优美的,宛如一部迷人的风光片,画面的色调处理得非常精致,贯穿全剧的音乐创作引用了古曲的调式,透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这种 美是有强烈震撼力的,而艺术的宗旨不就是带给人美的享受吗?

评论:问题在于:你是拍电视连续剧还是拍旅游风光片?一个电视连续剧最起码的入门条件是:情节要符合逻辑并且吸引人。这是电视连续剧最主要的矛盾,离开最主要的矛盾谈次要矛盾是徒然的。音乐,服装,画面,演员等要素好不好涉及到“你拍得精不精致”的问题,但是,情节符不符合逻辑、吸不吸引人涉及到“你拍的是不是电视连续剧”的问题。不要本末倒置。更何况《笑》剧的音乐,服装,演员是否得当,这本身都是一个问题。

原文3:在《笑》剧的艺术处理上,大量运用了反衬手法,如以江湖之奇美衬托江湖之险恶, 刻意刻划任盈盈善良的一面反衬她的凶残,以表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

评论: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样一改还是任盈盈吗?把这个美好的形象一改,还是《笑傲江湖》吗?你不如另外写个剧本算了。

原文4:而对令狐冲,改掉了原著中“邪”的一面,刻画成单纯正直侠义的形象,但在江湖,没有绝对的正义,也没有绝对的邪恶,使得令狐冲为各派所不容,到处碰壁,到处受利用,最后对江湖恩怨产生厌恶,渴望平静美好的生活。

评论:人在社会,谁不被利用?很多人想被人利用都找不到门。关键是被好的力量利用还是被坏的力量利用。编剧的这个创意不实际,有点天真,难有共鸣。

原文5:当最后,男女主角置身于如画山水间,琴箫合奏“笑傲江湖”曲,远离恩怨,归隐平静,这正是原著精髓的体现,金庸的作品,大多都是要体现这种境界。 

评论:意境很美,是精髓。但是,《笑》剧结尾的美丽不妨碍其过程的难看。

原文6:《笑》剧对剧中人物个性和情节做了一定改动,这是一个艺术再创作过程,而原著中 也有一些被读者称为“硬伤”的缺憾。改编是自然的。

评论:改编的确是自然的,问题是,你改编的是原著中的“硬伤”还是“亮点”?经过改编,“硬伤”是多了还是少了?

原文7:如果仅以央视《笑》剧在某些细节上与原著有区别而指责《笑》剧不忠实原著,那恰恰是你没有理解原著精髓,你只看到了表面的热闹描写,忽视了原著的深层次内涵。

评论:改动的仅仅是“某些”?仅仅是“细节”?而且,改改也吧,只是,你是“改劣为优”还是“改优为劣”?
我们是否又应该“只看到深层次的内涵,而忽视原著中表面热闹的描写”?


原文8:央视《笑》剧要忠实的是精髓而不是细节。

评论:有无数的影片都忠实于“真善美”这个精髓,是否都可以叫《笑傲江湖》。情节是否真的那么无足轻重?精髓又是靠什么来表达的?


原文9:港台剧过分追求台词化,力求以最浅显的理解来表现内涵,虽然容易 接受,却显得底蕴不足,缺乏气势,尽管得到很多观众的认可,却缺乏一种对内心的震撼力。

评论:是吗?

原文10:央视《笑》剧无疑是定位于“高雅艺术”的,正如很多艺术作品一样,虽然欣赏它的 人是少数,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杰出的作品。

评论:极品和垃圾,欣赏它们的人都是少数,你凭什么说你的作品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呢?其实做不到极品也无妨,做佳品也可喜,就怕“画虎不成反类犬”,却说人不识老虎真面目。

原文11:于是,鄙人再作猜度:黄健中先生是否亦作此想。应该是吧。因为我看《笑傲江湖》,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它的那种气度,大片的气度。想跟好莱坞打,你得够份量。而且这仗打起来多少有点优势:这武侠样式,鬼老没戏。华人要在商业片市场获胜,还真的只此一役。 

评论:大片的气度倒是有,可是其它的东西呢?是否正是因为其它的东西太过苍白无力才让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它的那种气度”?光是靠“大片的气度”就想跟好莱坞打?你能投资多少,人家又能投资多少,想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原文12:此剧有一个极好的素材基础,即一个美的画面基础。包括人、景、服装、道具、形象设计(化装)、摄影等,无一不是极尽能事,刻意求精。不难从中看出制作人极高的追求,不愧为豪赌近亿的大手笔。就凭这,此剧也值一看了。影视作品,说到底是视觉艺术,影视语言指的就是画面的组合流动方式。如果失却这个基本的因素,那么就无戏可看了。

评论:“影视作品,说到底是视觉艺术,影视语言指的就是画面的组合流动方式。如果失却这个基本的因素,那么就无戏可看了”?这个观点可真是奇了!只要画面不要情节,不如我们都去看MTV或者广告算了。拍40集的MTV可不用花近亿元。花了近亿元可真算是大手笔的豪赌。 


原文13:第二是人物角色。这是一戏的灵魂。武侠作品令人喜爱之处,是人物的极端个性化。 武侠作品的魂在于它的童话色彩。这是成人的童话。人物都是神仙鬼怪,身怀绝技,无所不能,好则极好,坏则极坏,奇则极奇,怪则极怪的一群。

评论:问题就在这里,“人物的极端个性化”不是成人的童话,而是少儿的童话,比如《西游记》。所以,当我们这些成年人看《笑》剧时,总是觉得滑稽,不合逻辑,弱智。成人的童话应该是人物个性的复杂化,就象《笑傲江湖》的原著一样,就象岳不群、龙啸云、李寻欢一样,给观众的印象深不深刻?

原文14: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武侠作品的观众是港台作品培育起来的,他们由此而来的欣赏习惯和下意识是否应该照顾一下。我看网上骂娘的大多是出自这种心态。他们希望黄导也按港台和以往的路数去做。但谁是后笑者,目前鹿死谁手不得而知。

评论:我们的武侠作品的观众为什么能被港台作品培育起来?港台作品如果其中没有独到之处,从黄蓉到韦小宝能吸引观众这么多年?那么,面对其中的独到之处,是要借鉴还是要排斥?《笑》剧的制作者把握不准自己的心态是《笑》剧最终把握不准观众心态的直接原因。《笑》剧的制作者对港台作品只讲批判不讲吸收,口口声声要灭了人家,源于狭隘,归于笑谈。其实,为什么要找到“谁是后笑者”,为什么要找到“鹿死谁手”呢?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养得肥肥的,壮壮的,不好吗?
 





----
天下风云出我辈,
一入江湖岁月催,
王图霸业谈笑间,
不及人生一场醉。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