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ayuy(楚天舒)
整理人: yerk(2001-05-18 03:28:47), 站内信件
|
观《笑傲江湖》的心情和随便想想
央视电视剧《笑傲江湖》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创作态度严肃,制作精良。其场景之恢宏,画面之精美,服饰之绚丽,道具之精细,制景之逼真,演员之认真,自不可与已有的或借用人物姓名讲述另一个故事,或故事大致不差但制作粗糙的金著改编影视作品同日而语。比之许多被誉为精品的电视剧来,称此剧为精品毫不为过。对没看过原著或虽看过原著但心性随和,看看电视剧也就是娱乐娱乐的观众(不爱看武侠片的除外)来说,确是中央电视台奉献的一道大餐,再加上金迷们骂归骂却是欲罢不能,收视率肯定不会低。
金迷们对此剧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是否忠实于原著上。对于名著改编成剧是否必须忠实原著,本有两派意见,至今仍在争论不休。说起来是个大话题,其实也简单:既不必忠实原著,你何不自己编个故事来演?关键是欲以名著之名售自己之货。现实情况是权在编导,再争论也没用。除了本就旨在戏说搞笑的,号称自己忠实原著的是越来越多了。但即使是真心实意想忠实原著的编导,也有对原著的理解是否正确和深刻的区别,也有个改编增删是否恰当的问题。央视版《笑傲江湖》导演一再表白原汁原味,却使熟读原著的观众痛心疾首嘲骂有加,这实在是个奇怪的现象。
原想好评如潮,不料批评如涌,难怪导演要坚强他的一根神经。一批惯用化名来路不明身份可疑之徒在网上赤膊上阵发起攻击,弄得制片人恼怒中要求宽容,发现一个也是惯用化名来路不明但身份无疑的人的也许是的支持立即表示无可置疑的感谢。可这又能怪谁呢?央视第一次拍金庸大片,相信并确实可看出制片人和编导是真诚的,剧组是认真的,是花了大力气的。但看到这样的仪琳这样的任盈盈这样的令狐冲这样的岳灵珊这样的等等等,真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待到看到令狐冲在五霸岗用酒坛子大耍杂技,看到令狐冲在前面一次次要回头看婆婆(切记脸披黑纱时是婆婆,脸披白纱时是圣姑,脸不披纱时是盈盈,千万不要搞错了。此时观众看到的是白纱,但令狐冲还没看见,以为是黑纱,所以此处用婆婆,不知妥否)一次次被圣姑(从观众角度)用武力阻止,看到盈盈扑到令狐冲怀里两人拥抱,看到令狐冲在盈盈对面将她烤一串焦蛙干净利落地甩出,看到岳灵珊跪倒在突然变得凶狠的林平之前面,却是知道不该哭也不该笑了。至此,原先的从良好愿望出发,到后来会好些的期待算是彻底没了。记得有记者问一位运动员喜欢怎么样的女朋友,答曰象任盈盈(泛指该可用此称呼)那样的。不知这位运动员发现任盈盈原来是这样的还喜欢不喜欢。
但看还是要看下去的。总算按制片人的要求,从原著解脱出来,就像没有读过金庸先生的小说的,在农村,在底层工作的民工,难以理解他在武侠小说中所达到的成就的观众那样地看。边看边想象或与人讨论一些情节将会如何发展也是一种乐趣。例如岳灵珊的定情物小玉双剑之一还在令狐冲怀里放着交不出去,将来小师妹要否认对大师兄的爱情,申明只是把大师兄看作兄长是不行了,不知如何收场。编导设此悬念真是让人操心。操心是操心,但千万别钻牛角尖。例如为什么要让结局悲壮的曲洋养一只猴耍,绿竹小舍为什么要养一群黄茸茸的可爱的小鸭子,本来应是瓜田的黄花盛开的油菜地里为什么要有那么多黑蜮蜮的稻草人,挖了二十八座古墓寻找琴谱的曲洋为什么让刘正风弹起了琴而自己吹箫,编导匠心何在,有何深刻寓意,这些问题也许一辈子也想不出答案来。摆正位置,就象在农村在底层工作的民工那样看就行了,猴儿好玩,孩子们喜欢,小鸭子可爱,进城打工的农民见了定会想家,何况绿竹屋外面又是一大片黄花盛开的油菜,农民伯伯也可学学油菜地里竖稻草人的新招。随便瞎想想,鸭子与吃醋不知是否有关,上海有句话用字写出来是鸭孵卵,意指能耐不大却爱多管事又管不好,婆婆得知令狐冲要贺其小师妹的生日,圣姑此时对令狐冲已有点意思但还不知对方意思,于是提剑前往干涉。有点像,也有点牵强。又往牛角尖钻了,索性再钻一个。有所思是一首汉乐府诗,原著以诗题对景化作曲名,其词因不对景而不可用却也未作新词,现在倒好,其词不搭界且不说,其曲钩起了令狐冲对小师妹的回忆,婆婆由此得知其恋情并且圣姑吃了醋,不料令狐冲登舟远离时她却在河边亭中高奏此曲高唱此词,不怕他不可能知道是圣姑在为他送行又惟恐他忘了小师妹,不知此女怀的什么心思。导演的心思倒好猜:营造一个美的意境或再加上表达一下此女的心思。前者做到了,还很不错,后者就让令狐冲和观众都惘惘然了,看来是编导自己被白纱黑纱搞胡涂了。
看是看下去了,但有时不免想起导演说的原汁原味。读过几遍的原著在脑子里必竟不能像令狐冲的内力那样消失,更何况为了喜迎久盼的开播又认真地读了一遍。就像消失了内力的令狐冲在荧屏上打起架来一样,原著的印象照常飞来飞去活蹦乱跳。于是想到底什么叫原汁原味。于是想,为什么编导要将原著许多精采的,甚至可说是笑傲江湖经典的情节(不必列举,看了一遍原著还在一遍一遍地看的人都知道)删掉或使其变味,而添加一些不着边际令人不懂其妙的或原著认为显而易见不必累赘的情节,于是觉得又可惜又可笑。编导们的深意实在琢磨不了,电视剧制作的深奥理论又一窍不通,想不明白的事只好不去想它。于是想起了见过的一幅画:原汁原味的蒙娜丽莎嘴里含了一只烟斗,右手微微抬起,左手拿了美元什么的,好像还有些首饰。确是蒙娜丽莎,任谁也不会认错,在一家精品店挂着,标价不低。可是,此画只是一个幽默,热爱艺术的人们见了大概不会痛心疾首,芬奇先生见了大概也会莞尔。想起此画并非因觉得《笑傲江湖》被幽默了,只是因悟到了原汁原味的改编原来竟可以改出这么大的效果即使改动的比例很小。编导们真有本事幽他原著一默倒也可喜。但他们不会,他们太严肃了。连原著里脍炙人口精彩幽默,也不搬到荧屏上去。桃谷六仙舌痒口快缠七夹八的正反逻辑争辩都变成了没落相声摇头晃脑拿腔作调嗯呀啊哈的挠痒痒或平平淡淡五句半,你还指望什么幽默。看原著时可想像出老先生在想出这些精彩的话把它们变成文字时那种心里得意忍俊不禁的样子。可惜他现在不好说什么了。皇帝不急你们太监急什么,原著也没绝版,不满意买本看去。被幽默的只能是热心忠实的观众。
回到被幽默叉开的话题。其实,即使是诚心诚意想忠实原著的编导,也总是自以为比原著高明的,否则何敢如此编排,又何谈得上创作。但实际总是眼高手底。编排不得要领,大增大删若无其事,却把个东方不败死的位置的改动当作传神之笔。连原作者都表示再版要按这样改了,能说不高明吗。沾沾自喜还要宣扬,却为何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悟出可改的也就是诸如此类的地方的道理来呢。如用指出并修改原著中的前后矛盾来宣扬不是好得多吗。例如令狐冲和任盈盈知道练葵花宝典得挥剑自宫之事就有三处不能自圆其说,使得三处的对话不能共存,如何舍取也得颇费踌躇。但若剧本根本就不用这个情节,那提它干吗。原来将位置改动谦虚地请示原著并加以宣扬是使的障眼法:小小改动尚且如次隆重,会有大改吗?近日还在播出老先生对穿着秋衣的记者说相信会是最好的,而且也可能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多大改动。还是琼瑶高明,自己的作品自己编剧自己找演员自己制片。
电视剧红楼梦为什么几乎人人叫好,无论熟读还是没读原著的?其他不说,关键一条就是一回一回老老实实演下去,连台词几乎都是原话,能不改的尽量不改,功夫用在表演和制作上。管他什么对原著的理解,管他什么农民的打工的红学家的,也没丢了观众,没降了收视率。这才叫无招胜有招,足见编导的功力。要是管了对原著的理解,什么反清复明说,纳兰性德说,顺治董妃说,自传说,阶级斗争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不一而足,再加上刻意使招,那就非得像桃谷六仙治令狐冲那样把五脏六腑搞得乱七八糟不可。红楼梦是铁定的古典名著,谁也不敢自以为比曹雪芹高明。自以为比高鹗高明的可就多了,从众多红学家到众多续红补红作家。电视剧红楼梦的编导也是,终于憋不住想要创出几招,参考了一些红学家考证出来的星星点点的材料,运起自己的功力编了几集代替高鹗,以期还曹雪芹红楼梦结局的原貌。其愿望可嘉,其勇气可佩。可是其结果呢?前不久中央8重播,片头音乐一起仍能催人泪下,重看的人看到考证出来的那几集,对不起,不看了,即使看也是评论多于欣赏了。为什么?盖因文艺不是考证,大师不可替代。即使是高明的大师,也不能替代次高明大师。即使那几条材料真是曹雪芹的原意,谁能知道他会怎么写?一看就知道不是曹雪芹写的却比较容易。从原著的字里行间找出作者原意来编故事,情况也只能是这样。这里说到红楼梦,只是想用来说明一些道理,不是要把《笑傲江湖》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令“高雅”文艺理论家生气,令作者不好意思。但切切脉确也可以察出《笑傲江湖》等几部作品中有着红楼梦的真气。这点真气使他们与别的东西有了文野之分,是冒充不得的。另外,再全球汉语人口中看过《笑傲江湖》的大概要比看过红楼梦的多得多。所以说要拍出一部很令人满意的电视剧《笑傲江湖》实在是很难很难。挨些批评和讽刺挖苦在所难免,不想挨骂就学学张艺谋,人家就是聪明,想拍部武侠片,不改编别人的,自己负责编。
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红学家,十四加一部武侠小说养活了一大批金学家和影视界的家。一部四十集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将造就出一大批不需靠此养活的名著电视剧鉴赏评论家。于是即将出现一部细细剖析评论电视剧《笑傲江湖》得失的书,这书比《笑傲江湖》还要厚。(老陶子010407)
---- 天下风云出我辈,
一入江湖岁月催,
王图霸业谈笑间,
不及人生一场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