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ibetprincess(小T)
整理人: bigfish(2001-04-23 14:41:12), 站内信件
|
【 在 skyline 的大作中提到:】
: 在不同风格的作品中,不同乐器的EQ,CHORUS,REVERD等如何调整?请简单说说.
:
:......
不同的录音环境,不同的乐手、乐器、效果器,不同的录音设备,不同的……
等等,录出来的原始音频都不同,就算是同样的环境、设备、乐器、乐手,
也是前后有别的。处理时,一是要相信自己的耳朵,二是凭经验和感觉,
三是一切为了歌曲情绪,四是做不好不如不做,五是每个声部都采2次以上
的原始音频,尤其是主唱,这么做的道理和目的慢慢就会体察到了。
具体的EQ均衡、合唱、混响、空间定位等处理,也没有定式,首先看你的需要,
是真实再现,还是修饰调整,是创造新音色,还是制造听觉上的效果。
还是要相信自己的耳朵,相信自己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和情绪把握。
我觉得,搞音乐制作比单纯的创作还累……每一首作品制作出来,简直都有
想死去的念头……尤其是无任何参考的原创音乐制作。
当然,必要的原则和常识还是要掌握。我谈一谈自己的粗浅总结,仅供参考,
欢迎交流和补充。多谢。
一、常见乐器的EQ(目的是真实再现,原始音频的录制和第一道处理时可做
参考)
不加拍打技巧的指弹BASS、不刻意强调音头的地鼓,都是150HZ以下的频率
主体,强调音头,就增加5-7KHZ的频率段提升值,除此而外的其他频率段,
一律做最大衰减。(如果需要原始的环境混响音,就适当增加2-4K的均衡)
吉他和人声的频率段主体差不多,大约在200HZ-3KHZ之间;
军鼓音头:5K-7K,腔共鸣:160-400HZ;
吊镲则在10KHZ以上。
主唱:
增益范围:200-500HZ;2K-5KHZ;10KHZ以上
衰减范围:80HZ以下,12KHZ以上
人声的均衡是非常难处理好的,我的经验是:
2K增加是非完美人声音频补救的一招必杀技,呵呵,
90-160hz,4-6Khz则是鸡肋,大多的低喷、刺声就是这个频率段的,但人声的
胸腔共鸣、唇齿气声等也处于同一频率段,
需要仔细斟酌。
最后混缩前,一定要适当减少人声的低频,否则,会发蒙。
但过多的减少低频,又会孤立人声,显得和音乐脱节,人声和伴奏没有溶为
一体。
添加混响,人声的低频反应迟钝,加后会容易发混,发蒙,
高频对混响的反应很敏感,会加大声音的指向性,加过了,容易产生刺音
和尖锐性的失真回响。
一般,歌曲音调较低的部分,人声混响要谨慎和保守一些,
音调高的部分,要适当多一些,
女歌手的混响要比男歌手的多加一点……
弦乐:
+(增益):同主唱
-(衰减):无
木吉他:
+:10K-12KHZ
-:100HZ以下
电吉他(原音、失真、哇音等音色时):
+:150-300HZ;2K-5K
-:150HZ以下
踩镲:
+:10KHZ以上
-:100HZ以下
通鼓:
+:100-300HZ;2K-6KHZ
-:60HZ以下
二、关于合唱、混响等效果处理后的一般原则
见下图:
Y
↑ 人---------声---------和------------声
↑
↑ 键----------------------------------------盘
↑
↑ 分-------解-------吉--------他
↑
↑ 军-----鼓
↑
↑ 节---奏---吉---他
↑ B------A------S------S
↑
↑ 地----鼓
↑
↑ 主--唱
0→→→→→→→→→→→正中→→→→→→→→→→→X
X轴:声像定位
Y轴:空间深度
这只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定式,更多复杂的定位和处理,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安排。
暂时谈这么多,请多批评!
---- 咪_T,老T也是我。MiTi音乐作坊:一杆永不言倒的原创大旗!
本人经常活动于网易广州社区地方风情之走近西藏版,欢迎前来面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