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unkid_he()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4-02 15:19:21), 站内信件
|
不夜城.黄岳泰.摄影指导
因为明珠台的《不夜城》,竟彻夜难眠。
《不夜城》本质上是《寻找他乡的故事》的剧场版,他们在樱花的日影和璀灿的
夜色中“如蝙蝠般乱飞”,他们不是无根,而是有一不想承认又无从割舍的根,
他们可能是想在不规则的碰撞中找回自己,那怕已经支离破碎。但当他找到时,
却又再逃避。
在日本最繁华的新宿区发生着中国的黑帮仇杀,而一众故事却是日本侵华的遗祸 。
把黑帮故事饰以浮艳,再上升至政治层面是该剧最成功之处。
小莲,一个土气而宿命的名字,一直以各种手段与命运抗争,以为遇到一个她需
要的结局,却还是死在这细雪的夜中。山本未来的演绎虽未够细腻,但已相当不
错。使我想到成龙的电影每每选用新人(《我是谁》),但都不给予发挥,纯粹
花瓶,可惜。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该剧的摄影。序幕一段也是用摄影机紧跟着男主角穿梭于
歌舞伎町的前街后巷,各色人等光怪陆离,象在努力寻找,但偏让人觉得浮艳而
失落。杜可风也经常用追身镜头,但他的画面比较断续,是刻意的迷失。形式相
近而本质迥异。
《不夜城》的摄影是黄岳泰。这几年与杜可风可属香港影坛风头最劲的两个摄影
指导。他的作品风格给我印象最突出的是“尽显浮华艳世”,如《诱僧》《新夜
半歌声》《黄飞鸿》。他的作品洋溢着各个故事年华的繁荣一面,如初唐盛世、
现代都市中的歌舞升平,就连式弱的清末民初,他也可拍出人气、喧闹的一面。
当然这与导演、道具、灯光等整个幕后班底有关。
相反,杜可风这澳州汉子风格就“自由随意”得多,他是绝对的后现代手法,不
停更换的画面,不连续的短镜,洁净无尘的空间......王家卫是在“拒绝”,所
以杜可风就在跳跃的高速换格中数尽种种诱惑,而主角永远是旁观者。这就是“
拒绝”,排斥所有诱惑。
他的代表作就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重庆森林》。
而我喜欢的香港摄影指导却是鲍德熹。这几年已经几乎被人遗忘的名字。
他的作品“唯美、诗化”。代表作《倩女幽魂》《花旗少林》。
我一直认为他是将浪漫表现得最古典的人。随风张扬的红绸、垂满白纱的水阁、
青天下红楼旁一树绚烂的桃花、漫天雪花中飞越青青竹林......虽然近年他作
甚少,但我仍将他排名于杜、黄之上,因为他重现了我的梦想。
内地摄影指导中我最认同的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张艺谋,一个是顾长卫,那半个 就
是《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的侯咏。因为对侯咏的背景不是很清楚 ,
只知他是张艺谋的同门,觉得他的摄影好则好矣,但有几成是他自己的本意?
张艺谋是新中国第五代导演中摄影最出神入化之人,作为他作品中的摄影师,能 有
几成脱出他的意识而翻出新意?
张的特色是“传统的沉淀”。看《大红灯笼》《黄土地》就很明显。虽然他备受
好多中国人指责出卖了中国,但我一直认为他是众多电影工作者中对中国传统文
化研究得最深、表现得最好的人。把银幕一分为二的黄土地地平线、永远对称的
大宅铜门和灰色城楼上那两个木然的老人、深得不再流动偏又不甘枯竭的红色、
土得掉渣偏又实实在在的棉沃和那根满是烟垢的烟杆......
所以我认为找他负责2008北京申奥的宣传短片未必很合适。因为他一方面可以弄
出很皇城、很潮流的北京,但另一方面又将会在作品中自然地显露出他内心深处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就算他刻意把这些抹去,毕竟那已是矫饰的作品。
所以看得越深、想得越多未必就表现得最“完美”。
顾也是张的同门。以前是张的御用摄影师,所以他的风格跟张很相近。他的代表
作品是《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不清楚顾的背景,但从电影中看来
他可能比张艺谋年轻,没有张的深沉,我觉得他的摄影带有“清新和生命”。象
描脸谱时那秀气的指节风情的眼神、紫禁城千重宫门外的一角晴空、文革批斗时
一群灰色的人身后是一丛青青的野草,还有那自叶缝中漏下的阳光......
电影是视觉艺术,所以摄影是电影神髓的具体体现。我个人认为摄影的好坏,画
面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整部电影的好坏。当然,摄影只是一个表现方式,一定要
服从于故事的本质。导演是“神”,摄影是“形”,好的电影就是形神合一。不
信,看看王家卫和杜可风吧。
-- 喇叭裤都兴得番起,我地都算系上一代人咯。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5.33.2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