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合纵连横>>《老头》——看中国独立电影小记

主题:《老头》——看中国独立电影小记
发信人: monsean()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4-02 15:19:21), 站内信件
半个月后,时间冲淡了很多东西,谁能拥有Proust式完美的回忆。在追逐那些回
忆时,电影自然而然的成为载体之一。影片的拍摄、剪辑、放映、观看,这些交
织的时空构成观者我的一系列回忆,也有了下面的这些文字。

偶然的一个雨天,不经意的一瞥,我遇到了街道文化,走进了嬉皮士酒吧,在昏
暗的灯光和同道们的陪伴下看电影,不在影院,不在家里,不在我熟悉的大学寝
室,而在沙龙式的、可以狂欢的地方(Boss不会肝颤吧?)看独立电影,一些听
说过,没看过,也不急着看的电影,显然我没意识到它们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
信息密集,可以反复观看,能成为我的回忆载体的电影。
    
张元的《儿子》,贾樟柯的《小武》、杨天乙的《老头》、苏樾《彼岸》和雎安
奇《北京的风很大》,这些记录、纪实、故事、采访该叫记录片?实验电影?总
之,与我们平常能看到的,哪怕是先锋电影、法国的作家电影都有显著不同,它
们是中国的,也许是中国的边缘。支离破碎的艺术家庭,小县城的惯偷,城市角
落里与孤独、死亡相伴的老头,心怀彼岸的异乡人以及那台到处乱撞、窥视别人
的摄像机。它们是个群落,但又彼此张扬着个性。

《老头》从观看者常用的位置——街对面开始,记述了老头们的晚年生活,他们
或是孑然一身或是与老伴相依为命,儿女们只在年节时才出现。孤独和等待死亡
是他们生活的主题,越来越不听话的身体,儿女忙于生计后的无人问津,以及杨
老头住院的惨痛经历告诉他们惟有等待——晒太阳、唠嗑。谈话内容往往是互相
打趣,除了老两口拌嘴偶尔提及过去,我们听不到回忆旧事,影片是纷繁、琐碎
的叙事集合。我们跟着镜头扑捉老头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除了到场、坐谈,我们
还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杨老头养蝈蝈、关于杨老头住院花费的不同说法、老两口
闹离婚、老头们集体照相。

影片最深刻的描写是关于死亡的。老太太病危,僵直的躺在床上,脸色铁青,静
止的长镜头——死神笼罩的夜晚,看片子的人一样会窒息,会有来自上方的压力
感。而真正到了大限的是杨老头,近景脸部的特写,随后他酣然入睡,让我开始
联想他的过去,他那推着小车的步态,然后就是一次死亡的真实记录,仰直的脖
子,急促的呼吸,略有抽搐的身体,我们没有看到死亡的那一瞬,当时的气氛的
确无法让人自持。还有那个冬日,刚死了孙子的老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悲痛。这些
多角度的描写及其引发的思考便是影片的价值所在。

我认为片中最美的镜头是那个节后冬日早晨的远景。热闹后的孤寂笼罩在空场上
,远处大门里晃动的人影,又使冬天的空气慢慢活跃起来。我在静静的等待着,
却不知在等待什么。

这几部影片都使我开始思考拍摄者、被摄者及摄影机关系的问题。老头们对拍摄
的说法是“小杨子,人家是为人民服务”,由陌生到熟悉,杨天乙和她的摄影机
已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分子,是他们的忠实听众,老头们以看尽世事的眼光打量着
那部摄影机时,也打量着坐在酒吧里看他们的我们。相比之下《北京的风很大》
让被摄者明显感到了“侵入”,洗头房、私宅、公厕,人们或是逃避,或是忙于
招架,摄影机成为侵入的标志和工具。更为微妙的关系出现在《小武》里,片中
几次提及围观,尤其片尾小武被警察扣在街上,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摄影机指
向人群,有几个脑袋刚伸过来又慌张地离开,他们意识到自己也被暴露在别人眼
里。可见摄与被摄的关系是复杂而难于扑捉的,是电影就其本身的探索。

,在酒吧看独立电影,听全国各地的小样,读网络文学的精品,这个时代属于个
人,器材的便利,网络交流的快捷,还有这些可以做教材的影片,相信不久我们
周围会出现优秀的短片。另外,我觉得大学是独立电影最好的反映场所,首先,
不希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懂得欣赏真实。其次,他们拼命地去看Titanic,是因
为别无选择。救救他们。这样,将来也不会出现影片被禁的尴尬事了。

感谢The Cure, Woodstock Live,U2 and B.B.King,他们使数小时的放映更加容易
消化。

更要感谢的是鲁美的董冰峰、嬉皮士酒吧的萧寒,以及各位导演,最宝贵的是他
们实干的精神。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37.135.235]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