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合纵连横>>假扮正经地(也是第一次在这里)谈谈“电

主题:假扮正经地(也是第一次在这里)谈谈“电
发信人: leweiwen()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4-02 15:19:21), 站内信件
(以下观点,皆属本人意见)

    近日看到一则消息,说是张艺谋去到美国举行了一次研讨会,很多人都抱着
交流艺术的态度参加,结果听到这位自负的大导演在整个过程中只大力评击《泰
坦尼克》的流行性。
    一个好的摄影师以后就必然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演吗?我不这样认为。
    就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张艺谋认为他最出色的作品便是《一个都不能少》
,但我们从这部粗糙生硬、刻意编排情节甚至镜头的电影中能看出些什么呢?再
与他以前的作品比较又悟出些什么呢?
    我只得出这样的结论,张艺谋是一名很好的编故事、组织故事的匠人,已非
会写、会说故事的大师!

    那么中国的导演是否都是这样呢?
    另一个也是所谓“大师”的角儿——陈凯歌,自从《霸王别姬》后,拍的电
影越来越不成样。不知他会不会抱怨李碧华为什么没有再好一点的作品给他改编
了?反正我只觉得,他似乎一直都不太明白,《霸王别姬》的成功在于它对时间
的描写,而不是像他现在只沉溺于腐朽中苟喘。
    至于我们国家的“宠儿”——谢晋,他驾驭电影的能力就像他的心脏一样脆
弱。

    电影若作为一种纯艺术,它必然也以个人世界观的宣扬有直接关联;但矛盾
的是从电影的制作、运行的情况来说,它绝不可能是一种纯艺术,它只是一种综
合体,包含着三种最基本的纯艺术因素:画像、音乐、语言。
    其实我们是很难通过电影而对导演作出是否“艺术大师”的判断。

    亚洲有着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样也会有强烈的自我风格的导演——
一些会说故事的人。
    所以会有第一次自编自导即获成功的岩井俊二,不过我对他除了《情书》外
,了解不多,因此不愿深评。
    亚洲的电影,不谈商业成就,若论艺术水平而言,世界公认的最高峰应是黑
泽明,甚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欧美曾经会认为亚洲电影其实就是黑泽明的电影

    (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既然电影是艺术和个人世界观的宣扬有直接关联
,那么必然对外人来说,是会觉得它“闷闷”的。只是心理学还有一个有趣的补
充,人类都有好奇的窥私瘾)
    黑泽明的电影,大多数人都会看不明白,觉得它怪“闷闷的”。尤其是他后
期的作品,我们既惊叹于画面的绝美,又被“静”得窒息。作为一名传统的日本
老人,他晚年的思想也和川端康成一样,只“唯美而论”。
    我们国内对黑泽明的资料并不太多,不知是否因他早年时也拍过多部反华电
影、武士道电影?

    我常常奇怪地认为,究竟侯孝贤是因为受到儒家的影响还是喜欢去模仿黑泽
明的风格,他的电影总是出奇地“安静”,安静得让人可怕,安静得成了一种折
磨。其实我们毕竟还只是普通人,我们可以接受内向的人,但不等于也要接受他
们的思维。尽管侯孝贤是一个会说故事的人,但我们还是很难接受他这种叙事方
式。

    王家卫,可能是目前甚至是从世界上看来,都是一名真正一流的导演。他的
作品随心所欲、挥洒自如,我觉得他的成功在于他的思维只有一个“无”字:无
政府主义、无信仰主义。所以他拍电影时从来就不会有现成的脚本;若问他这部
电影是想说些什么的,他也不能系统地说出所以然来,因为电影已成他尽量发掘
自己潜意识的道具;还有的是,人家要他选出一部他认为满意的别人的作品出来
,他就会选来选去,最终还是会选了自己的作品来。
    其实我还是觉得王家卫是一个风格相当前卫、但实质上还是一个相当“草根
”的导演。他一直在叙述身边最熟悉的故事、从一个香港人的眼中去看这个世界
。所以他的电影不是太难理解的,几乎电影名字就是他拍片时的大概思想。例如
“重庆森林”,熟悉香港历史文化的人都会知道,在香港开始繁华的“黄金十年
”(七十年代)里,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是重庆大厦,当时它是西亚及东南亚
人的集居地,可以说香港的发展离不开重庆大厦的历史;另一方面,我们习惯把
个人空间感觉异常压抑的现代化都市称之为“钢筋森林”或“石屎森林”。因些
,这样,重庆森林也就不难理解了....(即使到了《随落天使》,金城武还是住
在重庆大厦里)
    所以,我们只要记住,王家卫是一个很地道的香港人就可以了。他和普通人
没有什么区别的,更与那些染得满头七彩的新人类格格不入。讽刺的是他创造了
这一代的新文化。所以我也可以称他为真正的“大师”,就如承认我们这个生存
的时代一样,因为他能够自如地运用电影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由于没有脚本,王家卫的电影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要有一批真正的“演
员”才能演活他的作品。但我们只听到、看到张曼玉、梁朝伟在拍完他的电影后
演技就有一个长足的进步;而自负的张国荣因为未能得奖而不出席宴会,他却不
知道《阿飞正传》及《春光乍泄》里最大的弱点就是他那略嫌过火的演技。不过
王家卫并不关心这些,可能因为他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又或者他知道电影艺术
不可能完美。

    自从他的处女作《地下情》开始,我就注意着关锦鹏。后来到了《胭脂扣》
、《人在纽约》、《阮玲玉》,我很奇怪为什么一个人有如女性般的思维角度,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心理变态,但在艺术上表现出来就显得“美丽”。后来才明白
,这实质上就是关锦鹏最大的缺陷:他的性取向是同性的。
    在为香港电影拍摄一个专题纪录片中,关锦鹏不单承认了自己是一名同性恋
者,而通过他眼中所看到的电影都只有一个“性”字。包括陈凯歌的《大阅兵》
中班长为士兵抹身的镜头,他认为是陈的潜意识中对男性胴体的崇拜;在王家卫
的《东邪西毒》中,林青霞在参天的树干下哀号,他认为这是对性的渴求及呼唤
。他在近期的作品《愈快乐愈随落》中,更是赤裸裸地只思考“性”的主题。
    其实王家卫要表现的更多是都市里的压抑,并不如关锦鹏那样眼中只剩下“
性”。

    我们说的西方电影,就是通常所说的欧美电影,但很多人现在都会明白,两
者应该分开来说:欧,美。
    《甜蜜蜜》的导演陈可辛去到好莱坞后就发觉那里有一种很严谨、不可动摇
变通的制度。好莱坞的制度是层次鲜明的,最低层的是一大堆待选的脚本,再上
层是演员,再一层是导演。控制这三层的是制片人,制片人选好脚本后,再选择
他认为适合的导演的去拍摄,再选演员,然后把这方案呈交给他的上一层电影厂
及投资者。所以,在那里是没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电影作品,电影在这种制度下出
来的只是一种商品,电影成了一种现代工业。我们即使曾经为了横空出世的另类
电影《不羁的天空》而激动不已时,也不应忘记,整部电影还及不上英国电影《
迷幻列车》里短短五分钟的镜头。
    好莱坞的电影几乎都是一个样子,所以一集完了,会有第二集,当然由于钱
多,镜头里有许多高科技弦人耳目。这一切,都与美国的社会文化有直接关联。
美国其实只有200年的历史,这种浅薄的基础反映到他们拍摄本土历史题材电影时
,来来去去只有三类:西部拓荒时代、南北战争时代、三十年代城市黑帮。
    好莱坞的电影,最多的是想像中的国度、想像中的英雄。当然,我们承认,
想像永远是人类思想最美丽的行为。另一方面,它们在票房上的成功,原因之一
就是它们没有太多个人色彩,而我们这个社会(普遍的),需要舒缓的感觉太强
烈,需要我们用来思考的时间却又太少。

    喜欢研究音乐的人会发觉这一有趣的现象:从古典到现代,所有的里程碑都
是德国人所建立的,每一个时代都由他们开创的。可能是因为音乐是一门非常严
谨的、组织时间的艺术,所以反而是理性见称的日尔曼人更适合缔造音乐的时代

    对于电影这种“雾化”地反映个人意识的艺术,似乎是英国人的专长了。
    轻松小品如《四个婚礼一个丧礼》、小成本制作《英国病人》,好莱坞的电
影一碰到它们,纷纷败才下阵来,连这届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是意大利的《美丽
人生》。
    ......
    (由于欧洲电影如诸子百家一样,探论起来过于纷繁,还是慢慢再说吧。而
且我更喜欢讨论我们身边熟悉的电影。)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83.7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