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shleyliu(萤火虫儿)
整理人: dragon(2001-04-01 02:28:57), 站内信件
|
当年的达官显贵们修筑的"海山仙管"、"唐荔园"、"停澜堂水榭"等名园建筑,至今已经模糊不清了,犹如泛黄的照片,偶尔寻找出一丁一点的亮色,但荔枝湾当年的繁华盛况,仍为失落历史的广州人们津津乐道。
夏虫点灯时节,荔枝湾便流星点点,岸上、艇中游人如鲫,河面上紫洞艇悠悠穿梭,牛腩粉、炒田螺、艇仔粥、芝麻糊的香味夹杂在咸水歌的甜腻味中教人迷醉。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豪华气派的,但当时的广州却也是风月无边的。叫卖声、大戏声、嘻闹声、猜拳行令声交织一片,犹如一幅声、色、味俱全的风情画卷,铺展开来,倾倒众生。
用今天的角度来看,现代文明的渲染让我们觉得历史文化的痕迹弥足珍贵,但当我们为零碎的风情而耿耿于怀的时候,或许会叹息,原来我们的文化是可以这样奢侈的,我们的精神也可以是这样奢侈的。
海角红楼、沙面画舫、荔枝夹岸的美景似乎已经成为广州风情的侧影,"棹转清溪宛若耶,楼船掩映树周遮",但良辰美景仿如某年夏季的七月流火一样,恍然之间几乎流失贻尽。
日敌入侵之以后,民不聊生,荔枝湾日渐衰落,游人寥寥,昔日"万树骊珠映水浓"的繁华盛景也似乎随着涌面的荔枝花怅然流失。解放后,1958年人民群众在昔日荔枝湾中段的荔湾涌畔、泮塘一带开挖了三个人工湖,建筑了荔湾湖公园,翌年,又在此兴建了"泮溪酒家",昔日美景又在此得到了体现。
然而,正如同生物周期一样,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使相对滞后的传统事物日渐式微。今天的我们,每当经过昔日胜地时,都会不期然的张望,寻找这里曾经风光无两的年华,但事实上,日渐发黑的荔湾涌、西关涌早已经不能够承载喧闹,有的只是见证和保留了这座城市的一段风光旖旎的回忆而已,而它周遭的土地,早已经是不着痕迹地变了。

---- 黑夜中我如火悄般舞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