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kem(零度心情)
整理人: moonlite(2001-06-26 01:18:15), 站内信件
|
儿时,我们老是渴望快快长大,早些成熟起来;大人们对孩子的称赞,也多以成熟作为樗,作为夸耀的资本。社会更不用说了,处处是以"是否成熟"来衡量一个人能副产品担当重责。看来,成熟真是个好东西。用余秋雨衣先生的话来说,成熟是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然而,世界是丰富的,而丰富的世界不仅需要成熟,同样需要纯真,稚报与烂漫。没有纯真无邪,就没有诗歌的翅膀与飞翔,没有天真幻想,就没有科学的想像与创造性,没有稚嫩烂漫,就没有心手相握的真诚。一个人人夸赞的、听话的、人精般的好孩子,可能说出出人意料的成熟之语,然而那是叫诗,只能像《铁皮鼓》中那个貌似小孩,却想着干大人事的奥斯卡。马策拉特一样,只能叫怪诞叫扭曲叫变形;反之,一个成年人如还能保有一点童心,一点幻想,那样的"老小孩"才真正叫人性不灭。
有这样一首诗,你能看出他的年龄么?"没有谁/敢/拭擦我的眼泪它那印痕/也/灼热发烫"。写它的人,已经年愈古稀。可贵的是,这样的"灼热发烫",竟然是与那大多数假话连篇的文革时代相抗争的产物。正是这天真无邪童真逼人的歌唱,撕开了笼罩在人们脸上的假面具,显露出异样的光彩。
当然,有时候成熟确实能使人得到某些好处,例如圆滑中的虚名,算计中的利益之类。然而它的所失和代价也是不言而喻的。它可能使人们在消磨了稚嫩的同时,也消磨了利刃的锋芒,在减少风险的同时,也减少了搏击风浪的牛劲儿。于是,动摇彷徨,迟缓犹豫,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因循守旧便也一起袭来,让人在小心谨慎中失落了勇往直前,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等等竞争所需要的勇气与无畏。这时候,尽管你还可以用"走的桥多,吃的盐多"这类的话来搪塞,为成熟戴上种种桂冠,而旁人则看得较为真切--你毕竟老了,老在心态上,老在过分成熟上。。。。
当然,这种"过度成熟症"并非与生俱来,它更多地来自人们所受的教育中。一定意义上正是那种刻板的,成熟的小大人式的教育,才使孩子失落了最为可贵的一面。据说,同样一个圆,幼儿圆的小朋友能说几十种象什么,中小学生也能说出十几中,而大学生只能说出几种子。为什么?显而易见,那就是他们害怕"不成熟"的名声,畏惧"不成熟"的评价,工于刻板的,按部就班的办事规则。自然只能习惯于"成熟"的套中人式的生存方式。
记得钱钟书说过,没有成熟并不是可耻的事。大器从来是不成熟的,的确,一个大胆向前走没有人走过的路的人,才有可能开创通往理想的崭新路径。审视一下历史,便不难发现,过往的人们证实过这个理儿,今天的人们依然在证实着它!
----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