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jilie(奇也)
整理人: yerk(2001-04-11 07:30:07), 站内信件
|
广州人
活在广州其实很不错,这并不因为可以吹到不渡玉门关的春风,是因为可以认识一下香港的电视节目,看一看两地节目水平的差距。去年看了一下报纸,评出了什么最佳主持人。结果部分反映了民意,诸如白岩松陈鲁豫都榜上有名,不过可真得为体育节目主持人奖默哀,竟然给王健翔拿了。
不过只要仔细想一想,要从内地的体育节目主持人挑一个出来拿奖,怕最难做的就是评委,面对韩乔生、王健翔还有孙正平等一大堆现世宝,怕挑了半天才挑了个最帅得王某人,让中央五台面子好过得去。对比起ESPN任何一个评说员,他们都显得非常可笑。ESPN平球时,说话时对观众说,而且激情澎湃,做观众的似乎在享受,心情舒畅;要是听中央台的意甲直播,他们如在聊天,从不理观众,有也只是敷衍几句。观众会有两种反应,身体虚弱者气得吐血不止;正在入食者笑到喷饭不休。他们一个出场名单如和尚念经,一场直播下来读了不下十次,还非常格式化,“相信有的朋友刚刚打开电视机……”谁是你朋友?我可不会与等闲之辈交朋友。更可恶的评说就如,一说“近日xxx状态不错。”另一如和坤附和乾隆一般道“是!是!是!”这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会应上的几句,又何必请他上来评述?不如叫只鹦鹉上来学舌,况且这声线还更有吸引力,还可能引来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人来看球,提高收视率呢!
上回有人邀我去看电影,叫什么《罗密欧必死》,听了名字,以为比《午夜凶铃》还恐怖的恐怖片,于是没去。听见大陆的译名,就让人兴致大减,让人十几天食欲不振。这也是大陆与香港电影界的分水岭。《罗密欧必死》在香港译为《致命罗密欧》,虽然也不算太好,但《必死》的票房就“必死”了。远的不说,就说在2000年奥斯卡上独领风骚的《American Beauty》,大陆莘莘学子受高考文言文直译影响,也来个直译《美国丽人》,这比必死好听一点,但相对香港的译名《美丽有罪》,又不得不退避三舍。还有《拯救大兵瑞恩》,没看内容就被这片名撑饱了,与港名《雷霆救兵》有天壤之别,最难听的译名要算《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又长又臭,如老太婆的裹脚布,香港简单明了的译作《莎翁情史》,便钓到了更多观众的心。其实莎翁的那本《哈姆雷特》名字也译得不好,与港名《皇子复仇记》哪个更动听,就见仁见智了。
大陆各本科院校,都开办广告学专业多年,就是不见内地有什么像个广告的广告。只有一句话叫我可以提提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其他的所谓广告,都如文化垃圾,本看着一个颇有激情的节目,中间插点广告,可以降降过热的情绪。但我一看到那堆垃圾,心情即由沸点猛降到绝对零度。去年有个亚洲汽水的广告,惹来广东人的破口大骂。广告中原有一歌,普通话的,后为在广东宣传,全广告改为广州话。但这广告人好比寒号鸟,得过且过,连歌词也不改一改,唱出来不知是什么味,比十载未洗过的茅坑还臭,友人都说,这是对广州话文明的侮辱。
不过不可否认,近年来,内地的主持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比港台的主持人更有内涵,像白岩松、崔永元都成为了不少观众心目中的最佳,李咏声线的磁性也迷倒不少少男少女,去年的最佳新人撒贝宁更成为了《今日说法》节目的镇山宝。只可惜,在成千上万的主持人中只有这几个豪杰,面对着亿万酸观众的眼睛,未免有点杯水车薪。其实内地真的没有人才吗?怕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罢了。
---- 我笑,笑阎世铎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怒气,笑国家队的球员当他放屁,笑韩国队找个弱对手练球20多年。
我笑,笑奔驰旁边的奥迪,笑奥迪旁边的夏利,笑夏利旁边的单车,笑单车上的我。
我笑,笑那些笑得无内涵的人,笑那些妖艳与臭美并重的女人,笑那些见到臭美就瞪大眼直流口水的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