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jpcz()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9:18:00), 站内信件
|
wowoo老兄说:君之言差矣!如果哈哈大笑,绝对不是当时的曹操!阁下所说的曹操形象,不过是曹操得势后的形象而已。孟德20岁开始为官,锋芒毕露,然而其政绩得不到肯定,后还被罢免。当时孟德以为自己一帆风顺,充满了幻想、抱负,春风得意,不料被冷水当头泼下来;心情可想而知。后摆脱失落,开始认真攻研书籍,对他影响深远,多次在官场浮沉,故孟德此时,已经不再年轻气盛(年轻还算,气盛就……)。后出任西园新军骑都尉,往后就是董卓乱政。
如果是哈哈大笑,不过是一个狂妄之徒而已,更不会得到王等人的赏识。所以冷笑比哈哈大笑要好得多:一是写出了孟德已经开始成熟;二是写出了孟德虽然看不惯别人毫无意义的哭,但不再是以前一样急于表现自己,而变的圆滑了;三是表明孟德胸有成竹。
所以,万万不可用哈哈大笑代替冷笑。
大虾黄在小说里说:。
言及此,屋内大半人等或低头不语,或涕泣不已,唯西园八校尉中的曹操曹孟德冷笑不已。
王允喝道:“孟德,此事有何可笑!”此喝一出,霎时众人的目光齐齐聚向曹操,但见他又笑了一声,缓缓道:“众位大人在此哭泣,不知可哭得死董贼否
然而请注意, 以下是三国演义原文!!!
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
这才是曹操真正的笑!
原作者写他这样笑,并非意味他不成熟,而是为了突出曹的个性和敢作敢为的精神!还是那句话他就是那种喜欢处处与众不同的带有叛离精神的人,他深切地知道只有这种时间和场合才最适宜充分表现。 倘若此时没有引起注意, 试想以后再冒冒失失地去找王允借刀王就一定回相信吗? 难道老谋深算的王就不会在那时怀疑他是董派来的诱饵?所以曹操知道必须一下子就抓住王允的心不能让他怀疑自己所以他大笑乃是一种先声夺人的技术。
其次曹操知道与大人物谋事, 与其谦恭, 不如略微傲慢,否则难以让人相信和重视。他的大笑正是在思考之后的行动也是读书的结果。
最后你说此时曹已经不再气盛非也。曹一辈子爱面子,酒色财气恐怕都喜欢,没脾气的时候恐怕就是死的时候你试想大战之后一败涂地他还能大笑这时候他有什么不敢笑!
最后说一下,以为曹的大笑在其需要有气势和已经有了决定性的主意或者信心时候;
而冷笑则一般意味着他正处于下风。曹操是很少很少用冷笑来讥讽人的,他不需要。所以此时他的目标也不是嘲笑,是表先和铺垫。
以上是我的看法,自以为正确,有三国原文做证。我无意说三国原文一定写的正确,但综合看来大笑为好。欢迎讨论和反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