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xaoxian(猎人)
整理人: highpoint(2001-03-26 01:02:02), 站内信件
|
西双版纳古称勐仂。“仂”是傣族的一个支系,“勐仂”就是仂人居住的地方。其实,这个地方自古居住的不仅有仂人,还有别的部族。在景哈荒野的山洞里至今还可见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在澜沧江及其支流的两岸曾经多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斧、石坠、穿孔陶器等。
仂人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很早时候就有邦荒等12个部落组成的“仂西双邦”,意思是12个部落联盟的仂人集团。公元前的汉文典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勐仂在秦、汉时属永昌哀牢地,三国时属宁州永昌郡,唐时属南诏银生(开南)节度使。傣历343年(公元1180年,宋淳熙七年),帕 雅真建立以景洪(景陇)为中心的“贺罕景陇”,直译为“景陇主殿(国)”,建都景兰,属大理政权。同时把山地民族住地划为“卡西双贺圈”,意思是12个山地民族居住的区域,分别划归傣族的西双、景门二城管辖。
元朝,在景洪设“车里路军民总管府”。明朝洪武十七年(1380年)改设“军民宣慰使司”,封诏坎勐为宣慰使。傣历932年(1570年、明隆庆四年),宣慰使召应勐为了分配贡赋,把所辖坝区35个勐永山区划分为12个“贺圈”,即“西双版纳”(12个版纳之意),这是西双版纳名称的来由。
西双版纳一词最初是从"仂西双邦"这个名称演变过来的,“纳”是田地、地方;“版”是多义词,有联盟、联合、组成之意,西双版纳即由12个地区组成的地方;“版”又为数词千,版纳直译为一千块田地, 意译是贡赋单位,西双版纳就是12个贡赋单位。
傣族最高统治者召片领(宣慰使)分封12位家臣去管辖12个版纳,代他征收田赋和贡品。后来,在这12个提供封建负担的单位基础上建立了12个行政区。明代以来,西双版纳的版纳数目及各版纳所辖勐的划分屡有变动。
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了。1957年改为自治州,并相继成立景洪、勐龙、勐养、勐旺、勐海、勐混、勐遮、勐阿、西定、勐棒、勐腊、易武12个版纳政府。1959年将 12个版纳合为景洪县、勐海县、勐腊县。
西双版纳还有一些颇富韵味的别名。用巴利语称为"阿拉维",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则是一个诗意的名字——勐巴拉纳西,等等。
---- 到处寻找猎物----嘘!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