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单刀直入>>stupidyoyo>>天堂的颜色有几种

主题:天堂的颜色有几种
发信人: stupidyoyo(stupidyoyo)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4-02 17:00:32), 站内信件
   很有趣,电影【天堂的颜色】创造了一个"感官互补"的世界.

   盲童: "天堂的颜色有两种."
   马基迪曾说:"【天堂的颜色】是关于一个盲童发现大自然与世界万物的故事。对我而言, 是关于看见与看不见...但什么是失明,一个看不见的东西如何能让脸上的双眼看到并了解呢?我很好奇,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失明时,我能够看到什么吗?"
   上天和剧本同时考虑到这个问题,于是赋予盲童发达敏感的触觉和听觉.
   "手"是片中一个最重要的意象---甚至重要到物化为道具,神化为象征----因为手是盲童与世界发生关系的最生动灵活的媒介,也是他认知世界的最直接可靠的工具.我们看到小男孩用手读书,用手捕捉风,用手抚摸花,用手勾勒妹妹的脸,用手摩挲祖母的手,用手把雏鸟送回树巢;最后一个镜头再次聚焦到他的手,僵住的手上渐渐亮起一团光,然后手指微微颤动,苏醒了一个纯真的生命.
   "听"是盲童的另一个魔法.他似乎可以凭借听觉洞悉大自然最幽深的奥秘.通过影片绝妙的声音剪辑,我们听到了只有儿童的心才能捕捉到的天空地上种种的鸣籁:鸣的禽,叫的虫子,流的水,林间的风,      完完全全天然的笙箫,过滤了一切嘈杂的吵嚷.阿巴斯说:"声音产生了画面的纵深向度,也就是画面的第三维。声音填充了画面的空隙。"
   虽然盲童看不到天堂的颜色,但他摸到了一种,听到了另一种.

   父亲: "这世界有没有天堂?"
   盲童的父亲是个正常人,但生命的严酷蒙蔽了他的感官,心底落了一层自私的灰.
   这个父亲把戏里戏外的所有人拉回冷冰冰的现实----伊朗底层人的现状,贫苦,无希望,挣扎.马基迪借这个人物质问宗教,直指社会人心.
   他的感觉是有缺陷的.比如:在他万般无奈去盲人学校之前,Mohammad成功的救起了一只掉落地上的雏鸟(甚至吓跑一只垂涎的猫),而当他站在儿子面前的时候,Mohammad却正吃力的摸索掉落地上的"手机",这说明他只看到儿子无能的一面,而根本无视他的聪颖善良.同样的例子还发生在Mohammad去妹妹的学校这一事件上.在班里Mohammad流利的朗读课文,惊的老师同学瞠目结舌;而虚荣的父亲却出于面子和名声竭力阻止Mohammad出去"丢人".再比如,当他在河边刮胡子的时候,森林中一种诡异的声响吓的他刮伤脸颊,而一旁的Mohammad却从容自得......
   但最后,父亲仍然在一场灾难之后找回了失落的爱子之心,当他抱着冲到海滩上的儿子痛哭失声,他知道也许这世界没有天堂,但却一定有另一种颜色---爱的颜色.

   观众: "天堂的颜色有三种."
   除了与盲童Mohammad分享的触觉和听觉,还有一种,是我们看到的.
   这要归功于本片华丽的摄影.
   也许有人觉得片中充斥画面几乎流溢出来的绚烂色彩有失朴素,但我认为一部还原世界的新奇和美丽的电影不应该是简陋的.马基迪要我们重新发现世界,重拾儿童的天真,甚至不惜创造一个梦幻田园让我们憧憬,这是一种纯洁的努力,而不是类似于"我的父亲母亲"般的过度煽情.再者,我们应当理解一个盲童对世界的想象.这些想象中的主观镜头必然是稍带夸张的,些许唯美的,如果你指望盲童的眼里是满目的荒山/废墟/移民,那未免剥夺了别人希望和梦想的权利.
   再次引用阿巴斯的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影像是所有艺术之母。我之所以被电影吸引,应该说是因为影像总是让我着迷。从根本上说,我认为影像是万物之源。"     

   导演: "天堂的颜色有一种."
   那就是宗教的颜色,信仰的颜色.
   比如Mohammad虔诚的把雏鸟送回鸟巢,小而言之,是弱小生命的互助,大而话之,寓意着真主充塞人间的悲悯和生命的升华.
   再比如,父子回乡的旅程在物质上具有返朴归真的趋向.先是公车,然后是马,步行;Mohammad逐渐被带离电话,录音机的现代世界,最终来到自然原始的村庄.这个过程疲劳的展现了灵魂净化之路.
   而最明显的例证来自影片的最后一幕.突如其来的灾难逼迫父亲做出选择:救还是不救?此时的利益考虑让位给人性的复苏.当父亲被冲上海岸,便象征着洗礼的完成,灵魂的重生,他没有放弃真主,真主便会赐福于他----Mohammad在神的眷顾下苏醒.

   眼睛,耳朵,手,心灵----你选择哪一个感知天堂的颜色?
  


----
"狗杂种,离她远点"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