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甜酸苦辣>>>>┏◇原版精华━━◆◇◆┓>>【Feeling ※ 个人文集】>>网友文集[ID首字母检索O,P,Q,R,S,T,]>>shwh>>雾里看之女人与散文

主题:雾里看之女人与散文
发信人: shwh()
整理人: windsmile(2000-01-21 03:41:50), 站内信件
                       雾里看
                            ——之女人与散文
也许没有哪一种文体会比散文更适于女人了。散漫与自说自话,难道不是女人与
散文的共同特点?冰心最著名的散文是寄小读者的通信,张爱玲有一篇散文题目
就叫《私语》,她的散文集的名字叫《流言》——不是飞短流长的流言,它是英
文Written  On  Water,“写在水上”,这书名透着不经意的散漫。
如果说所有文体都是供我们表达自己用的,那么细分起来,还有种种差异——
小说需要经营,人物啊情节啊,结构啊,都要你策划,等着你呵一口仙气让这个
小世界活转起来,虽然写小说有时让你像造人时期的上帝一样感觉良好,但也未
尝不感到很麻烦。如果不必经营策划,直接吐了那口仙气岂不更痛快?
诗歌是可以直抒胸臆的,它喷射感情犹如机枪扫射,但是它过于激烈,近似于凶
猛,似乎与女人惯常的情感状态不大相符,当然诗歌也有柔曼舒缓的,但是女人
又大抵会嫌它太短。众所周知,女人唠叨起来没完没最,除了政治演讲和恋爱求
婚不及男人脸皮角质层厚,其它时候总是女人滔滔不绝,喋喋不休。
而依着“三个女人一台戏”的说法,女人应该是天生的剧作家,只可惜女人太喜
欢自说自话,戏剧却不能从头到尾只是独白。
所以,看来看去,只有散文让女人用起来格外顺手。难怪现在会有那么多的女人
写散文,而且小说与诗都散文化了……
然而,现代以前却好象没有女人写散文。
散文一度是男人专用的文体。原来散文叫做古文,也叫文,策论……提起“唐宋
八大家”,“桐城派”,俨俨然堂皇正大,提起“竞陵派”,邈邈兮风致蕴藉。
这感觉不是无端产生的。现代以前,各类文体中,散文的地位最高。在那时的文
人心目中,小说近乎说白话,杂剧流于俚俗,词可以轻佻,诗倒是正经——也终
不及散文严肃。大概这与散文曾用于议政,用于科举,有很大关系。这种议政,
科举文章,属散文中的议论文,这一支,在近代有梁启超振其余脉,不过,对后
世影响的还是散文中的另一支——美文。
遥想当年,五四白话文运动的主将们曾经把能否以白话写美文当做检验白话这一
新的语言形式的一个重要标准。传统中的美文似乎已美到极致,什么《陈情表》
,《陋室铭》,《五柳先生传》,《岳阳楼记》,《前后赤壁赋》,《秋声赋》
,《卖柑者言》……似乎后人难再超越。现在就看白话如何作散文、美文了。因
为用白话作小说,作诗歌已经很有成绩了。当周作人在苦雨斋写出他的冲淡的、
性灵的散文时,一帮人终于放下心来。随后,鲁迅,郁达夫,朱自清,徐志摩,
许地山,丰子恺,沈从文,老舍,林语堂,何其芳……写出了现代散文的精华之
作,这些“永远的”美文,一经写出即成不可超越的。后世作家只能在时代与个
人这两方面添补一点新鲜颜色,虽然汪曾祺很冲淡,王蒙更机智,贾平凹返朴归
真得语言都木讷了……又能怎么样呢?这些美学范畴都是五四那一代人手中把玩
够了的。——而这些美学范畴,又如沉郁,平实,浓丽,性灵,幽默……也并不
是由五四那代人创制,实在是在那以前历代文人在“太上老君炼丹炉”里反复炼
制出来的,经历代文人握在手中不停地“描摩”,如老人手中那两粒磨得温润发
亮的核桃。一切早已成熟。五四后美文除了时代与个人的新亮色,最大的贡献在
于成功地将原来古文中生出的那些美学范畴转译为白话。
散文的美学范畴如一锅散发醇香的百年老汤,后世文人烹制他们自己的佳肴总要
情不自禁地勾兑一点老汤,这就是中国散文的传统。然而,这传统始终是男人的
,女人在传统之外,未经浸渍,她之于散文,散文之于她,都是新鲜的。她一开
口便语惊四座。
冰心散文的清丽与美与爱,都是好的,古典的,诗意的。但她的创制却是在于第
一次把孩子当做“人”来爱。这是以往文学中所没的现代文明观念。她的《寄小
读者》哺育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长。萧红的散文像野地里生出一株玉米杆,没有规
范,自成一派。她自创的几近孩子一般稚拙若有语病的语言,新鲜得像小时候的
味觉与视觉,甜就是甜,红就是红,她用这样的语言说她商市街的家。她观察鲁
迅的那种独特的视角,在那么多回忆鲁迅的文章中显示了与众不同的质素。张爱
玲是前所未有的时髦女郎,在中、西文化之间,她像一个舞蹈着的桃达的精灵,
尽享现化文明在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丰足与缺失,欢笑转即落下眼泪,而最终归
结到这样的态度:“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这些女人是新的女性,注定
她们的散文是新的。

新时期出现的“散文热”让女人过足了一把瘾,一方面她们重拾五四以降现代散
文精华,另一方面,她们随意表达她们在变革时代纷乱的心情。她们成为文坛上
的一道风景。
相对于老名人们咳唾都成珠玉,打嗝挠痒即是美文,靠的是一个“名”字,女人
散文包容了穿衣打扮婚姻恋爱读书旅行中国世界形上形下丈夫孩子锅碗瓢盆一切
大事小情,没有什么是散文不能表现的,散文在女人手中被使用得风里来雨里去
,散漫极了,而统于一个“女”字。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一个“女人的心情
”的题目就可以疏而不漏地将所有女性散文一网打尽。与五四时代的女性作家一
样,今日女作家仍然因性别而备受关注。——男人表达自己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
,女人却没有机会开口诉说自己,现在她开口了,自说自话,引来听众无数。男
人现在反而好像没什么可说的,说出的都可能是历史上有人说过了的。于是当今
文坛似乎只听见女人的喧哗。
女人的声音也不尽相同——
千娇百媚,燕语莺声地表达女人的妻性母性女儿性,恐怕仍然是主旋律,温柔敦
厚,贤妻良母的角色轮到九十年代妇女来扮演,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与调和在生活
的细枝末节之上演绎着委曲婉转的感伤,欢笑与泪水几乎是同时的,而潇洒是她
们喜欢的姿态。
冷不丁也会响起女权主义的一声尖叫,现代派的几声怪叫,这是超前高蹈的女人
在为女性的未来勇敢地趟路;不论她们的尖叫引起惊喜还是恐慌,她们都应该得
到祝福。
小女人的嗲声嗲气与老旦的妖声恶气出于同样的心理;可爱或可笑并不重要,出
于真心便好。
女人散文从总体上看,是轻音乐,不是交响乐。因为缺少那种大气魄,没有沉重
的份量,偶尔有一两声重音沉响也淹没了。然而对于女人,也许那“轻”已是她
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了。所以她才在散文中喃喃低语,叙说不已。
女人与散文真正不可分离。因为女人无法抑制自己的倾诉欲。女人若是常有知己
听她倾诉,就一定连散文都不要写了。如果近在咫尺的人却其实远在天涯,女人
只好写散文——什么人,在不知地名的远方,听到了你的倾诉并走向你……

--
友情也是一种支撑,而且是长久的。人不该拒绝友情!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0.12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