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股论金>>● 创业E时代>>【旧版精华】>>【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在中国>>怎一个“新”字了得--逐渐脱轨的风险投资

主题:怎一个“新”字了得--逐渐脱轨的风险投资
发信人: arefool()
整理人: riversider(2001-03-11 12:15:36), 站内信件
  最近看了几篇文章,忍不住想写上几句,同时也算作对好友胡震晨《让网络
回到应有的位置》一文的回应。

  逐渐脱轨的风险投资

  大家都在谈论风险投资创造的奇迹,却很少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
定要有风险投资?为什么一个新企业不能直接面向公众发行股票?

  顾名思义,风险投资一定会有风险,并且不是一般的风险而是比较高的风险
。风险高在哪里?高在投资的企业很可能失败,所以风险投资不会只投资于一两
个企业,而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企业,以此来分散风险。当然风险投资所选择的
项目一旦成功,其回报也要高。

  通常,风险投资公司并不是任其所投资企业自生自灭,风险投资要不断地监
控企业的运行,也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及结构调整,以确保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
这就要求风险投资公司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资金,同时也要有管理专家、财务专家
及市场专家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风险投资要有足够长的期限,保证企业渡过
创业的风险期并逐渐成熟,这样才能被证券市场所接受。

  如果一个新兴的企业没有经过风险投资期而直接面向公众发行股票,会怎么
样呢?有理智的公众不会接受,一是因为这个企业的未来基本不可预测;另外,
对众多的普通投资者来说,他们的资金有限,无法有效地通过分散投资来规避风
险,同时他们也没有能力对企业进行专业分析,更谈不上监控企业的运行了。所
以,这类企业不可能不经过风险投资阶段直接上市;即使有了风险投资,也不应
当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企业尚未渡过创业的风险期之际上市。

  然而令人担心的是,从前一阶段的传媒导向来看,国内的风险投资领域浮躁
的氛围越来越浓。有人正在试图创造所谓的神话,将既无相对成熟的管理结构,
也无清晰的盈利计划的公司通过大肆炒作包装之后公开向公众发行股票。美其名
曰:新经济。

  风险投资正逐渐脱离其原有的轨道,滑向一个诡谲的方向。

  必须严肃地指出,风险投资的这种脱轨行为,是有意将投资风险转嫁给公众
投资者,这是一种商业欺诈。这样的企业一旦在公开上市之后很快崩盘,必将会
对公众投资者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风险投资的这种脱轨行为不仅将损害公众利益,同时也将损害企业自身的利
益。由于投资者的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会使企业中的创业者根本无心创业,而
只想着尽快上市变现。而风险投资最可靠的保证之一就是,所有的创业者只有真
正全身心地投入创业,才能确保企业通过严格的审查和评估而公开上市。风险投
资者一旦失去对创业者的约束,其风险则是显而易见的。

  风险投资的脱轨行为还将破坏原有的游戏规则,开创恶劣的先例。

  我并不反对创业板,也赞成适当降低创业板的上市门槛,但前提是风险投资
必须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风险投资必须担负起所应承担的风险,创业者必须真
正创业。

  如何看待NASDAQ

  有人要说,那你看人家NASDAQ。是的,我正要说说NASDAQ。

  不可否认,NASDAQ不仅创造了美国IT业的奇迹,同时也创造了自身的奇迹。
NASDAQ不仅孕育了微软、英特尔、苹果,还创造了雅虎和亚马逊。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NASDAQ只有一个,并且它在美国。

  今天的美国无疑是一个以高技术立国的国家,但在二次大战以前却不是这样
。1939年的美国,不仅在技术上并未领先于欧洲,甚至在熟练的工程师和技工的
数量上还不如德国。

  二战结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已远远超过了欧洲。
美国的另一项重要收获是从欧洲(主要是德国)获得了许多高级人才,事实上,这
种人才的引进早在战前就已开始,其中包括著名的爱因斯坦。这些人才使得美国
具备了在新技术及基础科学领域领先于欧洲的人才条件,这一点从二战前后的诺
贝尔奖得奖者国籍分布得到验证。

  事实上,一直到70年代的石油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高技术立国的思想并未
真正明确。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让美国人猛然警醒:石油总有一天会用光,
美国必须找到一条更加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然,除了能源危机以外,欧
洲与日本的重新崛起此时也开始对美国的制造业构成了威胁。

  熟悉IT行业发展的人都了解,尽管美国于1946年就研制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但直到70年代中期以后,以计算机为主导的微电子产业才真正形成规模,著名
的硅谷神话也正是从那时开始。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几乎所有传统制造业企业都陷入了困境,底特律
在丰田车的冲击下几乎变为一座空城,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也开始迅速抢夺
美国的海外市场,美国经济再次陷入危机之中。

  正是在那个时候,以苹果和微软为代表的IT企业登场NASDAQ。也许有人还记
得,正是在那个时候,里根政府结束了与IBM纠缠了多年的官司,IBM开始向全世
界销售它的廉价电脑--PC。

  所以,NASDAQ的成功是美国经济战略调整的成功,而高技术战略成功的关键
并非主要归功于NASDAQ,而是美国雄厚科学和技术基础。没有半个多世纪的基础
研究和人才储备,无论有多少风险投资也无法创造奇迹。

  今天的NASDAQ已非昔比,不仅因为功成名就的微软和英特尔,当然也包括当
红的雅虎和亚马逊。NASDAQ 过去是成功的,今天还是成功的吗?是的,仍然成功
。NASDAQ有泡沫吗?有,当然有,而且还不小。但这泡沫对NAS DAQ有利,对美国
也有利,所以老成持重的格林斯潘才谨慎地嘟囔:“也许有吧……”。

  Internet并不是新东西,是70年代冷战的产物。70年代的东西早不流行、晚
不流行,而要等到90年代才开始流行?有人说那时PC还不普及,这是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NASDAQ自身的需求。不要忘了,NAS DAQ不仅有亚马逊,还
有英特尔、微软、DELL等等,他们需要互联网来拉动全球对IT产品的需求,而这
一行业至今仍然是美国企业的天下。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近年来的互联网热潮,
那些所谓的传统型的IT企业是否仍能保持高速的增长,没有这些泡沫,美国的经
济能否连续保持高速增长。

  所以我说,NASDAQ的泡沫在美国是合理的,甚至是必须的。然而德国没有NA
SDAQ,日本也没有。

  互联网的故事并不新奇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项不经意的发明或许会使人类的文
明产生巨变,这真是令人兴奋。然而,不论什么样的新发明,都不可能独立引发
及完成变革,还需要许多其他条件。

  尽管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我看来,互联网的故事即不新鲜、也不神奇。


  的确,互联网的应用,在拉近买卖双方的同时也大降低了企业的信息采集和
传递的成本,这有利于提高效率和改进管理,因为信息资源的稀缺一直是大企业
有效管理的主要障碍之一。但信息化并不能完全解决大企业中所有问题,比如激
励和官僚失灵等。

  再比如,电话这种手段早已问世,为什么没有哪个公司仅凭电话推销来独霸
商界呢?况且就我所认识的每一位DEL L的销售经理,他们的每一单生意几乎最终
都是通过与客户面对面谈成的而非单凭电脑,道理很简单--“电脑只知道让你填
表,而客户经理却可以陪你吃饭。”

  怎一个“新”字了得

  看到这里,那些新经济的鼓吹者们一定会不屑地说:“你都说些什么呀!我
们可是新……”

  嗨,怎一个“新”字了得呢?依我看,吹鼓手的伎俩而已。

  “我们是新经济,我不跟你辩,你辩不过我的,因为新经济是不讲常理的,
我们新经济还要推翻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呢?你别不相信,我们有新理论的,
你看这是我刚刚悟出来的黑洞理论,还有广义相对论、狭义判别法。对了,还有
眼球,眼球最值钱啦,眼球可以当钞票的。还不相信?我有公式,这就写给你看
……”

  “对不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恰巧懂一点,因为我是学理工的;黑洞嘛,
也知道,因为看过《时间简史》。只是,只是您的公式我实在看不懂,太深奥了
。对不起,我真的看不懂。您别给我讲,给我讲也没用,我这个人太笨。”

  有一点是一点儿也不新的--弄钱。不是赚钱,是弄钱。

  “你知道嘛,我又弄了一个亿进来。现在钱有的是,就看你会不会弄”。…
…“其实互联网这个东西谁也搞不清楚,关键看谁学得快,下手也要快,不然钱
都被别人弄跑了,你上哪儿弄去?”

  钱是什么呢?我有个朋友说“钱是王八蛋”,钱要真是王八蛋大家随便弄弄
倒也无妨。可钱是一个社会进行财富分配的货币凭证,既然是社会财富分配这么
严肃的事儿,就应该有制度、有规则。否则,你讲了故事,我写个公式,你弄一
把,我弄一把,那些真该用钱的可怎么办呢?你说是不是?

  大众媒体不要愚弄大众

  自从网络热兴起之后,在公共传播领域出现了有趣的现象。

  先是出书,一本又一本,接着是开坛,开了坛就有坛主和坛员。对了,人家
不叫坛主,太土,人家叫“XX家”,简称精英或者英雄,随便你。无论是出书还
是上报,精英们都舍弃传统的IT媒体,把主要火力都集中在大众传媒上,一篇又
一篇,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不是件坏事,多少中国的普通百姓正是通过精英们的妙文看到了美好的未
来,互联网的概念能够在中国民众中广泛传播,精英们的努力功不可没,这是实
话。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精英们只许人们说好话,不准往坏里想。否则你就“
反动” ,你刚一开口,精英们马上就说“别……”。

  精英们的另一个手段是在大众媒体上努力写些大众看不懂的文字。我曾将其
中一篇拿给我太太看,她很听话,看了足足有半个小时,然后一声不响地坐在那
儿。我问她,“怎么样?精彩么?”“我,头晕。不过,网络,挺好的”。

  精英们为什么要写些普通人看不懂甚至头晕的文章呢?问题不在你是否看得
懂,看不懂没关系,只要知道网络挺好的就行。

  尽管我不大喜欢吹鼓手们的文章,但我仍相信他们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也
远比普通大众了解更多的信息。我也相信那些大众传媒的编辑们远比他们的读者
懂得更多,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让人头晕又令人兴奋的文字出现呢?

  依我看,要么是浮躁,要么是别有用心。(作者)张学军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90.15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