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南粤大地>>★★广东历史文化★★>>【佛山掌故】>>佛山街 闸门楼

主题:佛山街 闸门楼
发信人: uberpp(pp-朋朋)
整理人: uberpp(2003-01-15 22:54:39), 站内信件
                         佛山街 闸门楼

吴庭璋
    到旧城区的老街走一走,你就会看到,佛山街巷随处可见闸门楼。楼上石额刻着“东华里”、“辛葵里”、“雅巷直街”等街名,而且还多数是清代道光年间的文物。它们饱经风霜百余年,目睹人世间的变幻,记录着本街的沧桑。
    佛山在隋代以前是以渔农为主的氏族聚居地,当时居处称村。南浦村,因其在城区之南,又近水氏(浦的本义是水滨),故名。因姓氏而名如“简村”,因自然环境而名如“深村”“绿境”,因地形而名如“村头”“村尾”等,各自有一定的根据。农村、渔村是按生计划分的总称,是从事农业或渔业的农民、渔民聚居地。
    唐代,手工业日渐发展,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居民增加,商贸活动活跃。照唐代的建制,工商业集中点称为街、墟、市,居民集中点依宽窄分称里、巷。这样,佛山就有了倚岗而建的塔坡街,集市贸易的普君墟和早市,以传统手工业集中的线香街、针巷,和聚族而居的区巷,新罗巷,自成一体的叶家庄、任围等。
    佛山街建闸门楼,自宋代已有,但是尚不普遍。始建者俱为氏族庄园和富贵人家聚居的有名街道。建街闸主要是为防盗,与今日大楼的防盗功能相类。街闸设在街头或巷尾处, 用坚固木料钉成,叫“栅”,是一个象形字。今之“栅下”地名,显然是古代的遗存。
    将街闸建军成砖木结构的两层门楼,且用专人看守(《说文》:甲象人头),更夫住在楼上,在清代蔚为风气。这和道咸年间外忧内乱有密切关系。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中,佛山镇抗英,是著名的三元里抗英一部分。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佛山爆发陈开、李文茂领导的红巾军起义,事后,官府下令佛山主要街巷建设闸门楼,安排更夫值夜看守。
    从清末至解放前,佛山许多街闸门早开夜闭,在万籁皆寂的时分,逢逢拆拆打更声,每夜在古镇的上空飘荡。 
(转自c2000佛山网)
  



----
音乐书本香茗陪伴我每一天!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