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专题讨论>>佛教建教讨论>>如何寻找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源---有请江南雨轩兄

主题:如何寻找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源---有请江南雨轩兄
发信人: zbw(蝶之仙)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9:41), 站内信件
如何寻找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源---有请江南雨轩兄
  江兄,你好。首先欢迎你来到这个宗教信仰版。

  我以前一直是比较偏爱宗教,而对历史的兴趣不大,但是最近正好看到了
几本非常精彩的历史书,所以对历史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正好可以想你请教。

  必须承认的是,我对历史的兴趣主要是集中在历史思想与历史哲学方面,
而对于具体的历史事实,却兴趣不大。所以下面要发的议论,基本上没有什么
材料作为论据,偶尔用一些也只怕让方家见笑了。

  1、我比较赞同黄仁宇的“大历史”的观点,相信历史是由各种不同的力
量共同影响的,以往的分析方法往往失之偏颇,就在于只看到历史的一个方面
而没有考虑众多的其他因素。你说佛教的起源是由于种族歧视造成的,这样的
看法存在几个问题:种族歧视向来存在,为什么单单佛教会因此而产生?印度
的种族歧视后来没有了?印度后来变成了种性歧视所以佛教就衰落了?佛教的
传播几乎可以说是遍及全球,到了别的地方就都变质了?无论是原始佛教还是
大乘佛教,其中表明了反抗种族歧视的教义在什么地方?如果你想告诉我,
“众生平等”表明了对种族歧视反抗那只怕也是说不过去的。

  2、你说的:“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吃喝穿住都不愁,引发其痛苦根源的
实际上便是释迦族的种族歧视问题!”从历史研究的方法来说,可以算得上是
以人情推理来代替事实的考证。首先你的认识有一些偏差:出家不见得就是悲
观,吃穿不愁的人出家的也多的是,就举一个例子,弘一法师日子过得好好的
为什么要出家?这一点如果你不能理解,你就无法理解一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追
求。其次,你不能够只是凭着人情世故的推论,就断定当时释迦牟尼受到了这
样的歧视,你不相信诸多佛经所描述的佛陀当时的出家因缘,倒来另立一论,
只怕可信度更低。

  3、你说:“请别忘了,释迦牟尼当时还自称是刹帝利,并引以为荣,其
实当时释迦族不大可能有什么种姓制度,但他们为何这么做呢?一句话定捶:
‘借以掩盖被西方婆罗门所歧视的真相’!这完完全全涉及的是种族歧视问题
,而无关种姓歧视! ”什么叫做自称,难道他不是太子吗?什么叫做释迦族
不大可能有什么种性制度,这是猜测呢?还是有具体的论据?如果是猜测,那
么后面的推论就又是用人情世故的推理来代替考证了。

  4、先抄一段名词解释:

  【种姓制度】--佛学大词典
  种姓,英语、法语caste,德语 kaste。系依种族、职业、地域等将社会
区分为各种尊卑贵贱阶级之制度,为一世袭、封闭而不平等之社会制度。以印
度为最着。西元十六世纪,葡萄牙人来到印度西岸之马拉巴海岸区,发现印度
人之特殊社会型态而称之为种姓制度。caste一语或由拉丁语中之 castus(纯
血),与葡萄牙语中之 casta(血统)等语演变而来。
  印度自吠陀时代,因出生之身分、阶级,职业等之不同,而定其种姓,因
此乃构成一特异之社会阶级制度。古代印度社会分为僧侣(梵bra^hman!a  ,
婆罗门)、王侯武士(梵ks!atriya  ,刹帝利)、农工商庶民(梵vais/ya  
,吠舍)、贱民(梵s/u^dra  ,首陀罗)等四等种姓,其后逐渐产生分歧之副
种姓与杂种阶级,而呈现出宗教、历史、社会之复杂型态。此外,更由于种族、
宗教、职业之差异,至目前种姓数目已达两千至三千之多。不同种姓之间严禁通
婚、共食,且具有极其繁杂之戒律与风俗。
  种姓制度起源于入侵印度者对被征服的原住民之轻视,前者自称 a^rya-
varn!a,即白种之雅利安人,a^rya意为虔敬之人、高贵之人,varn!a 意为颜
色;黑种之原住民则称为 da^sa-varn!a,da^sa 意为蛮族、奴隶。或谓da^sa 
乃原住民中某一族之名称。至中世纪时,阶级区分之关键由 varn!a变成 ja^ti
(出生之意)。又印度在地理上与世隔绝,先天上容易形成一种特殊之社会制
度,而内地山川之阻隔,亦有助于产生各种集团与阶级之差别。
  种姓制度之主要依据为摩奴法典,此法典原系婆罗门祭司在行为上之准则,
其后逐渐被整个印度社会接受,成为伦理道德之指南,在阶级体系上具有法制之
最高权威。一般而言,此法典象征印度人对古老裁决之迷信接受、严厉报复法之
使用,以及婆罗门阶级中永无穷尽之道德、权利、势力之教诲,其目的在加强阶
级体系之牢固与长久。
  种姓制度之本质具有双重性质,即身分地位之世袭与律法之接受,亦即传统
之义务与个人原本阶级之职业,主要受惠者为婆罗门阶级之男性。在阿育王时代
由于反对四姓差别之佛教兴盛,故婆罗门势力一度减弱,然至笈多王朝时,婆罗
门又夺回权势与领导地位,在释尊时代曾掌握知识、政治之刹帝利,亦于此时失
去优势。
  摩奴法典中告诫国王不可向婆罗门征税,若婆罗门被激怒,可藉符咒之力,
令国王之生命与武力立即消灭;又在任何祭祀仪式中,最重要者即向担任司祭之
婆罗门奉上财物,付出愈多即表示愈高度之虔诚。大抵而言,奇迹与迷信乃祭司
敛财之主要来源,举凡病痛、诉讼、不祥征兆、从事新事业等,印度人莫不一一
请求祭司之指示,并大量奉献财物。
  婆罗门之权势主要来自知识传授之独占,长期以来,婆罗门自居为传统之监
护者与改造者、教师、文学作品之作者或编纂者。婆罗门法典指出,若首陀罗欲
听闻、诵读经典,耳内即如同塞满铅溶液,纵令听闻,亦了无所知;若欲自行诵
读经典,则舌头将被割裂。婆罗门教义排斥低阶层人民参预之规定,久之,形成
婆罗门阶级之独特性与神秘性。摩奴法典更告谕人民,婆罗门乃由神意而注定为
众生之首领,由是更促成婆罗门成为印度社会与精神两方面统治者之局势。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所造成之弊端,概有下列数项:(一)由于种姓差别而社
会各阶级互不往来,造成生活上种种不便。(二)阶级间壁垒分明,严重妨碍民族
意识之发展。(三) 根本否认人类平等,高阶层者不以为低阶层者与自己为同样
之人,与今日之民主思想实为南辕北辙。(四)下层阶级因专司贱役而益形卑微。
(五)每一阶级皆形成一牢固之组织,极难打破阶级壁垒,其中分子极度缺乏对外
之同情,故不易形成广泛之同胞意识。 (六)父子职业相承,无法配合现代物质
文明之需求。(七)每一阶级各有其律法与行为标准,在此阶级为是,在彼阶级则
为非,严重阻止全印有一普遍之道德观念与律法准则。故种姓制度实为印度民族
现代化之最大障碍。
  支持种姓制度之宗教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至于佛教,则反对此制度而提倡
平等主义,佛陀否认种姓之绝对性,尊重人类理想之实践,然其理想在教团组织
中得以实现,却无法改变整个印度,终遭遏阻而消失于印度本土。耆那教则与种
姓制度妥协,故至今犹存。回教入侵时,对种姓制度仅能作地域性之解除。至近
世,印度教毗湿奴派之罗摩难陀亦否认种姓制度,高倡人类平等。其后,印度教
之改革者如喀比尔、那那克等,皆反对种姓制度,惟终未能彻底改革印度社会。
其后,由于西方民主思想之冲击,梵教会(1828)等组织亦先后成立,且致力于
宗教与社会之改革运动。
  印度独立之后,印度政府于一九五○年公布宪法,明文规定废除种姓制度,
宣告人人生而平等;加以工业化之进展、教育之普及,与社会政策之实施等因
素,各阶级之分别表面上已锐减。然于就业、婚姻等实际问题中,个人出身、社
会地位等仍深受重视,种姓制度依然影响人心。至今,婆罗门阶级仍固执于其特
权;西北印度之拉基普特族(Rajputs)、地主阶级等亦固守其王侯武士之刹帝
利阶级;一般商业者犹是吠舍之代表;而种姓之外的下层阶级仍被视为不可接触
之贱民;在农村中,不可接触之贱民仍常受迫害,造成无数社会问题。圣雄甘地
关心贱民之痛苦,称之为‘哈里神之民(Harijan),极力化除一般人对彼等之
差别待遇。
  首陀罗种自身亦兴起解放运动,惟前途多难。由于彼等不得进入印度教寺
院,故无权受宗教之济度,遂有贱民出身之安培克起而呼吁改信佛教。在今日,
佛教之平等无差别主义成为印度佛教复兴运动之宗旨,此亦为贱民阶级争取全面
解放乃至推翻种姓制度之最终理想。[杂阿含经卷二十、中阿含卷三十优婆离
经、卷三十九婆罗婆堂经、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 白衣金
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大唐西域记卷二、释氏要览
卷上、翻译名义集卷一、印度史纲第二章(李志纯)、印度法典に于ける种姓职
业遗产相续に就いて(中野义照,宗教研究第三之一)、P. Deussen:Allgemein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Bd. I. Abteilung, I; E/.Se/nart: Les Castes dans L'Inde;Will Durant: 
Our Orienta l Heritage( India and Her Neighbors)]

  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来,佛教产生的时候,种性歧视是佛陀之所以反对婆
罗门教的主要原因。

  先写到这里吧,写得太多你也要腻味了。


----
飘飘似蝶
    渺渺如仙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