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y268(松下山人)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7:54:56), 站内信件
|
话说这季康子是鲁国的权臣,大权独揽,为政残暴而不仁,民穷思变,渐渐地国内偷盗成风了。季康子不由得大伤脑筋,不得已跑去向孔子请教,问孔子如何才能够治好国家?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言下之意:还不是你自己造成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么!是你自己以身作则,做了偷盗(偷国权,盗民财)的榜样,自然上行下效了么!你只要公平待百姓,百姓也自然诚心服法令。季康子一听,不得要领,只好实话实说:我是患盗,不知如何对付?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孔子回答的仍是原意,只是上面是正说,现在反说了,“饿死不如犯法”,百姓偷盗成风,还不是因为你聚敛太过,百姓不得已而“饥寒起盗心”了么!孔子认为百姓是善良的,如果不是因为季氏贪欲太盛,百姓无法生存,是不会走此险径的。如果百姓衣食丰足,即使奖励他们来偷,也是没有人会来偷的。这就是“衣食足而后知礼仪”,人皆有羞耻之心的缘故,没有人愿意自甘堕落的。
季氏一听,不对!叫我不贪,这如何做得到。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要“依法治国”了,对孔子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真是仁者!真是智者!照现在的说法,这些强盗统统该杀,“依法治国”么!孔子可不这么认为。孔子认为:下面的风气都是上面造成的,罪过在当权者本身。“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君子”是指当权者,当权者者当然不一定是君子,不是君子,为何称之为“君子”呢?这是礼节上的用词,不是实指。犹如“春秋责备贤者”,“贤者”也是指当权者,并非实指。)后人常误解孔子,认为孔子是“统治阶级的帮凶”,真不知他们是如何读书的?可为浩叹!
---- 山上有株古松,松下有个闲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