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0451010(无忧)
整理人: cxjl(2001-03-07 21:55:37), 站内信件
|
萧伯纳说:
人生有两件事令人遗憾:得到与得不到。
爱情也一样。婚姻亦如此。《围城》里说,婚姻是外头的人想冲进去,里头的人想冲出来。
得到和得不到,外面的人和里面的人,都可以发现令人不满足的地方。所以何必怅然?
我读《麦迪逊之桥》,“沿着达尔文思考的逻辑路径”直触感动的核心时,竟也热泪盈眶。
得不到是最美,曾经拥有也是最爱。
若柏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他不是个名人,对这个崇尚实际的社会来说,他是个幽灵。他带着他的三角架与摄影机看世界,他爱索马里洋流、大斧山脉、马加拉海峡。他在拍摄麦迪逊之桥时遇见一名中年女人,一个曾经美丽的中年女人。这个中年女人叫芬西丝卡。
作者罗伯·丁·华勒形容这个女子在老年时看自己照片时的景况:“照片中,最初的皱纹才刚刚爬上她的脸庞…………然而她最注意的还是她的脸,那一张不顾一切和为她拍照的男人相恋的脸………………她还可以在她的记忆之中,清楚的看见他。每一年,她都巨细靡遗的省视流过她心中的形象;她记住一切,绝不遗忘。他高瘦而结实,行动如风中之草,那么不费力的优雅着……”
芬西丝卡是个平凡的家庭主妇,二十五岁时,她的军官丈夫将她从意大利带回美国,二十年的婚姻使她有了两个孩子和一栋乡下房子,成为一个平凡的农夫妻子,几乎已经忘掉她年轻时曾有过的艺术狂热。她带陌生人到麦迪逊之桥,并留他吃晚餐。如果她的丈夫、孩子在家,她就不会有这个美丽的回忆……
没错,《麦迪逊之桥》是一本有关外遇的罗曼史。
他们相爱。他在肉体上和心灵上,都碰触到她的核心。但他像鹰行天空。豹奔草原,天明时终究要走,只留给她几张照片。她丈夫去世前,她没有企图跟他联络,他也没有。直到六十七岁那年,她收到了一封信,若柏去世了,他的遗产代理人以冷硬的律师文字告诉她:若柏的遗体已火化,应他的要求,他的骨灰撒在他们相识的麦迪逊之桥。她还收到一封信,若柏和她相识后的第十三年写的,他说,他四处飘泊,为了转移想打电话给她或想去看她的冲动,他接下了所有到外国去的工作,但他仍常对自己说:“去他的,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要把芬西丝卡带走。”“在那个炎热的星期五,开车离开你的小径,是我生命中最困难的事。”他说。那年她六十七岁,收到了这封信。
在他死后,他的爱才落在她的身边,不再奔逃与漂流。芬西丝卡将他的骨灰撒在桥旁,而她在六十九岁死亡时,也要求将遗体火化,撒在同一座桥旁。她留下一封信,告诉孩子们这个故事,她承认,那几天的短暂爱情,比她四十多年的婚姻值得眷恋。
“如果不是为了你们的父亲和你们的缘故,我会立即随他而去,不论去哪里。他要我与他同行,但我没有答应……在四天里,他给我一生,给我一个宇宙,并且使我支离破碎的片断化为一个整体……若柏教我怎样成为一个女人,这是很少——也许没有任何女人经历过的。”
芬西丝卡没有后悔曾经作过的选择,但灵魂离开身体之后,她选择永远的爱情。
《麦迪逊之桥》是一个很平凡也很感人的外遇故事,很少有外遇故事这么美丽。因为在外遇情事中,人们只知道发挥他们占有和破坏的本能。若柏和芬西丝卡,一只鹰和一头羊,我相信尊重爱人的生命路径是我们能为爱人所作的最美好的事。
“旧梦是美好的,梦虽没有成真,但我高兴拥有这些梦。”若柏这么说。
其实爱是过程,而不是目的。一个未完全或无法完全的故事,也许是一个缺憾,但也可以光华美丽。如果你有一颗饱含缺陷的、美丽的心,你的心中也可以有一座永恒的麦迪逊之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