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lanet03c(conan) 
整理人: k_xiaoyao(2001-03-17 21:27:22), 站内信件
 | 
 
 
  “核酸营养”采访阴谋:关于《成都商报》伪造采访的声明 
 
 ·方舟子· 
 
 2月26日,《成都商报》的两名记者白雪飞和韩命军从[email protected] 
 给我写了一封电子邮件,称:“方先生:在网上读到你的大作,很钦佩。今 
 日我们将做一个关于‘核酸’争论的专版,希望能采访你。”并留了两个手 
 机号码:13708080843,13908215600。我见他们说得诚恳,便请他们把想采 
 访的问题发过来。我看了他们的问题,有“您认为核酸基因食品是又一个商 
 业骗局,您是怎么发现的?依据有哪些?”等,觉得回答了有助于国内消费 
 者了解真相,就详细地做了回答。今天见到一位网友说《成都商报》发表报 
 道暗示我们对“核酸营养”的揭露实际上是一个国际阴谋,并说看了上面我 
 的问答,的确给人这个印象。他问过一位读者的观感,说是:“人怎么一出 
 国就变坏了,还要来破坏自己祖国的产业,都不知道得了什么好处。”我大 
 吃一惊,无奈今天不知为何一直连不上国内的网站,向这两位记者要刊发稿, 
 也不被理睬。蒙一位国内网友将《成都商报》的这个“核酸专版”(见2001年 
 2月28日)寄来,看完了才发现原来是个采访骗局。 
 
 这个专版,以“成都珍奥:销量下降”开头,以“核酸论战真的会是一 
 场阴谋吗?”结束,看完了全文,不明就里的读者恐怕真会觉得是一场阴谋, 
 而方舟子就是这场阴谋的制造者或至少是同谋。对我的“采访”夹在中间, 
 题目是《方舟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我引发了“核酸风波”》,用的是“我” 
 的口气,而事实上我从来没有说过“我引发了核酸风波”这种让人觉得是在 
 蓄谋闹事的话。文章引言称: 
 
 “经过记者多方努力,核酸风波的始作俑者方舟子终于浮出水面。据说, 
 一年前他因率先指责市场上某畅销保健品虚假宣传而名声大噪,现在又剑指 
 核酸,引发学术界和保健品界的更大风波。这其间到底有何联系?方舟子何 
 许人?昨日本报记者对远在美国的方舟子进行了采访。” 
 
 “始作俑者”是贬义词,《南方周末》的报道中用了这么个词,明显是 
 误用,我已指出过了,而《成都商报》再用这个词,却绝对不是误用:“经 
 过记者多方努力,核酸风波的始作俑者方舟子终于浮出水面。”这句话想告 
 诉读者的是:方舟子一直躲在水底下策划阴谋,记者好不容易才把他抓出来 
 了。我的身份一直是公开的,我的电子邮件地址在网站上一找就着,不知记 
 者都经过了什么样的可怜兮兮的“多方努力”才给我发了电子邮件?“据说, 
 一年前他因率先指责市场上某畅销保健品虚假宣传而名声大噪,现在又剑指 
 核酸,引发学术界和保健品界的更大风波。这其间到底有何联系?”这两句 
 话想告诉读者的是,方舟子历来在别有用心地(请注意“这其间到底有何联 
 系”这一问)打击国内的保健品,有商业意图,至少也是借此出名。我的确 
 在一年多前揭露过所谓“脑白金”保健品,但那次揭露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 
 意。我在国内“名声大躁”,先是因为批判法 轮 功,后是因为揭露“基因皇 
 后”陈晓宁,请问这和保健品有什么联系? 
 
 我们再来看具体问题。那些有助于读者了解“核酸营养”骗局真相的问 
 答统统不见了,剩下的问答,或者是断章取义,或者干脆就是捏造的。 
 
 -------- 
 
    记:您是如何注意到核酸营养品的? 
    方:去年10月回国时,“核酸营养”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年1月5日,我在 
 某报读到一篇文章《让生命核酸造福人类》,称“××核酸”是“不老仙丹”, 
 我当即撰文加以驳斥,以后又写了多篇文章进一步剖析。 
 
 -------- 
 
 记者没有问过我这个问题。与此能扯得上边的问答是: 
 
 问:您认为核酸基因食品是又一个商业骗局,您是怎么发现的?依据有哪些? 
 
 答:“核酸营养”最初引起我的注意,是我在去年10月间回国时,有一名记者问起 
 我对此事的看法。我回美国后,才开始留意国内这方面的报道。今年1月5日,我在 
 《光明日报》见到一篇宣传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崔秀云的文章《让生命核酸造福人类》, 
 其中崔教授吹嘘她“发明”的“生命核酸”是“不老仙丹”,我当即写了一篇《新 
 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加以驳斥,以后又陆续写了《为什么说“核酸营 
 养品”是商业骗局?》、《再说“核酸营养”是个商业大骗局》、《美国的假保健 
 食品在中国热销》等文章进一步剖析。其中《美国的假保健食品在中国热销》刊登 
 在《环球杂志》(半月刊)今年第4期,应是国内传统媒体最早披露此事的。 
 
 我在查资料时发现美国法庭在1981年已连续四次判决所谓核酸营养品是通过不 
 实广告骗取钱财的骗局。中国现在的“核酸营养”热和20年前的美国并无区别,因 
 此也可说是一个旧骗局。要判定“核酸营养”是个骗局,并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只 
 要有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即可。学过生物化学的人都知道:一、核酸做为一种生物 
 大分子,不可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做为一种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外源核酸也不应 
 该被人体直接吸收,否则人体的遗传信息将会混乱。人体细胞中的核酸全都是利用 
 细胞中已有的小分子一步一步自我合成的。二、食物中的核酸都将在消化道中被水 
 解、降解成小分子再被吸收,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参与核酸合成,大部分被降解成废 
 物排出体外。三、核酸、核苷酸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食物之中,一般人不存在食用核 
 酸太少的问题。即使食用的核酸太少,也不会影响人体细胞中核酸的合成,因为核 
 苷酸有别的合成途径,可以用别的分子从头合成,也可以回收利用体内核酸的降解 
 物。因此在医学上不存在“核酸缺乏症”。四、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补充核酸 
 有益健康,相反地,食用核酸过多有害无益,核酸的代谢产物之一是尿酸,尿酸分 
 泌过多,有导致痛风、肾结石的危险。 
 
 -------------- 
 
    记:您的观点披露以后,业界震动很大,在学术领域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 
 派意见,您怎么看所谓的“核酸风波”? 
    方:目前发生的这场争论,是商业利益之争。 
 
 -------------- 
 
 读者看了这个问答,恐怕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商业利益之争”,方舟子 
 出于自己的商业利益才批判“核酸营养”。这个问答是捏造出来的。他们从来没有 
 这么问,我也没有这么答。与此有关的一个问答是: 
 
 问:您的观点披露以后,业界震动很大.在学术领域,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派意见,您认 
 为这仅仅是学术之争,还是有商业背景? 
 
 答:核酸没有营养价值,这是举世公认的,国际权威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和美 
 国食品与药物管理署都这么认为。因此,目前发生在中国的这场争论,并不是学术 
 争论,而是揭露和维护商业骗局之争。据我所知,国内那些支持“核酸营养”的所 
 谓专家,都与生产核酸营养品的厂家有利益关系。 
 
 --------------- 
 
    记: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梅地亚会议”意味着核酸风波已了结,专家 
 的结论实际上是给核酸正名,对此,您还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吗? 
    方:如果“核酸营养”能够成立,是一个可以改写生物化学教科书的重大 
 发现,应该获得世界同行的公认。但目前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 
 
 这个问题原来倒是有,但是我却不是这么答。这个回答给人的印象是方舟子 
 毫不讲理地不承认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而事实上,我的回答是: 
 
 答:我上面已说过,这些所谓专家,都与生产核酸营养品的厂家有利益关系。比如 
 主持“上海会议”的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乔宾福教授,就是“珍奥核酸”的技 
 术顾问。因此,这种出于维护厂家利益的所谓结论,是靠不住的。这是中国学术界 
 的耻辱。如果“核酸营养”能够成立,是一个可以改写生物化学教科书的重大发现, 
 应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获得世界同行的公认才能算数。靠开一次自己人 
 参加的会议就想结束风波,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从报刊披露的这些专家的言论看, 
 他们的学术水平之低,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有的连基本的生物化学常识都没有。比 
 如他们把核酸的补救合成说成是主要利用食物中核酸降解物,就是贻笑大方之谈。 
 所谓补救合成,更准确的译法是回收合成,是对人体细胞中已有核酸的降解物的重 
 新利用。 
 
 ------------ 
 
    记:几天前,××核酸生产企业委托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就网站登载核酸 
 基因食品的文章发了一封律师信,您对此有何看法? 
    方:我曾一一驳斥这封信。他们只是试图扼杀批评而已。 
 
 ------------ 
 
 这也与原来的问答出入很大。原来的问答是: 
 
 问:几天前,珍奥委托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给三思言论网站发了一封声明,对该网站登 
 载核酸基因食品的文章表示抗议,这是否是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一场战斗? 
 
 答:据我所知,他们向转发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各个国内网站都寄去了威胁信, 
 除了三思言论,还有搜狐、凯迪等网站。这封威胁信漏洞百出,我曾一一加以驳斥。 
 他们只是试图用威胁扼杀批评,算不上什么战斗。倒是以后的“核酸营养专家” 
 们先后举行“研讨会”、“听证会”,为“核酸营养”鸣冤叫屈,对抗国际权威机 
 构的结论和以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国际权威人士的批评,那才可算是一场 
 战斗。 
 
 -------------- 
 
 “核酸营养”骗局的鼓吹者在理屈词穷之时,耍起了“爱国主义”的花招, 
 暗示这是一场试图打垮民族产业的国际阴谋,《成都商报》的这两位无耻的记者 
 就给读者这么个“悬念”(原文小标题): 
 
 “核酸论争是近年来继深海鱼油、脑黄金、脑白金等保健品论战后的又一场 
 学术大争论。而由于其牵涉到巨大商业利益,更加引人关注猜测。 
   “核酸论战真的会是一场阴谋吗?” 
 
 需要有何等阴暗的心理、阴险的用心或多高的酬金才会炮制、鼓吹这样的阴 
 谋论试图帮助骗子继续欺骗消费者,这倒是一个“悬念”。《成都商报》的这两 
 名记者对我玩了一次采访阴谋,却是没有悬念的。 
 
 2001.2.28. 
 
  
  
  
 
 
  ----  “我相信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