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tupidyoyo(stupidyoyo)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4-02 17:48:38), 站内信件
|
1989年,英国电视台四频道播放了一套5小时的电视系列短剧,由茱丽亚奥蒙德担纲,以纪实手法追踪记录了海洛因从巴基斯坦流向欧洲市场的全过程;同年, 名不见经传的Steven Soderbergh凭借<<性 谎言 录像带>>一鸣惊人,以200万预算换来美国本土2500万票房,独立电影从此咸鱼翻身.
一年后,Soderbergh在PBS频道看到了这部名叫<<Traffik>>的电视剧,顿觉惊艳.
十年后,Soderbergh决定拍一部有关毒品的电影,他找来了制片 Laura Bickford和编剧Stephen Gaghan .前者恰巧拥有<<Traffik>>的版权,后者恰巧也在编写一部毒品电影的剧本.三人一拍即合.
2000年12月,各大电影协会的评奖名单和电影票房排行榜中开始出现这么个名字:Traffic.
故事一:墨西哥南部边境.两位地方警察卷入政府军的腐败和贿赂之中,而这一切与两大毒品集团有关.
经典演员:Benicio Del Toro饰演在矛盾中挣扎的正义警官Javier,毫无疑问,
这是他从影以来的最好演出,只有奥斯卡的荣誉才配得上对他的赞美.这
个无论在心理还是地理上都游走于危险刀锋的边缘人形象,自始至终都
笼罩在庞大组织的恐怖阴影下,个人与体制的对抗反衬出缉毒前线斗争
的无力和无奈.
经典表演:紧索的双眉;吐出的烟圈(相信我,他若有所思时吐出的烟像他的脸一样
带着凝重的表情)
经典台词:"I feel like a trater."
从这里我们看到需求是怎样决定供给,毒品集团和政府之间又是怎样平衡利害关系的;另外,我们对毒品商的供货能力和武装程度应有再认识.
故事二:辛辛那提.俄亥俄州最高法院法官Robert Wakefield受总统任命"向毒品开战",但他发现自己的女儿竟是病入膏肓的吸毒者.
经典演员:Michael Douglas.影片开始他是个雷厉风行的禁毒干将,影片最后他
回归为一个被家庭问题困扰的父亲.我们看到一个禁毒铁腕慢慢陷入茫
然失措的泥潭.他就像莎翁戏剧里的人物:必须战斗,但敌人就在自己身
边.(Douglas在戏外的转变同样有趣:一开始他拒绝出演
Wakefield,但当候补Harrison Ford同Soderbergh修改了角色剧本之
后,Douglas才回心转意顶替了有事离开的Ford)
经典表演:在记者招待会上未完成的发言
经典台词:"I don't know how you wage war on your own family."
"I guess I'm angry. I mean, I think I'm really angry
about a lot of stuff, but I
don't know what exactly." (Wakefield的女儿)
毫无疑问,毒品已经像血液一样流遍美国的家庭细胞,政府的任何努力都将以失败告终.
故事三:圣地亚哥.两位DEA探员一心要把大毒枭Carlos投入狱中,并抓到了可以出庭指证Carlos的中间人;当Carlos怀孕的妻子Helena发现丈夫的真实身份后,为了家庭的完整和幸福,她决定接手丈夫的毒品生意.
经典演员:Don Cheadle.他扮演的卧底是个小人物,但也是片中唯一一个知道自己
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人.他不是律师,不是法官,不是医生,不是心理学
家,从不考虑问题出在哪,需要做的一切就是"警察抓小偷".这赋予了角
色一种漫画般的行动力和幽默感.他的脸没有Morgan Freeman沧桑,但
足够坦诚执著.
经典表演:Carlos获释后他闯入宅邸大打出手,趁乱在其办公桌底下粘上窃听器,
当他被赶出大门迎面走向摄像机的时候,脸上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
经典台词:"You're not winning the war on drugs, it's all
futile."(证人)
这个故事的寓意更多来自于Catherine Zeta-Jones的部分,她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被迫转变说明:毒品不只是一项生意,还是一项生计,家庭的幸福维系于此,不容侵犯.毒品也不只是犯罪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即使罪大恶极的毒贩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
三个故事没有最终拧在一起,Soderbergh把他们安排的就像水星,金星和火星一样各自为政.当然,它们都围绕着同一个太阳---毒品.有些人会说这样的骨架过于松散,人物之间缺乏互动,以致每个故事只来得及伸一下懒腰,但这恰恰表现了毒品波及范围的深广----看,他们的命运不会交叉,但却都被毒品主宰.整部影片也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它的全部价值在于亮出问题,引发思考.
作为本片的摄影师(由于美国作家公会不允许导演身兼摄影,因此Soderbergh不得不化名Peter Andrews),Soderbergh赋予三个故事以完全不同的色彩.墨西哥弥漫着烟草般的焦黄,辛辛那提透着冰冷的蓝色,圣地亚哥则充满高亮的阳光.滤镜的使用大大帮助了观众快速识别场景的切换,同时也渲染了迥然相异的情绪基调.
另外,Soderbergh还把Dogma95的部分原则引入到这部群星荟萃的好莱坞电影中,如手提摄像机的全程拍摄,非职业演员的参与,自然光的照明等等.这无疑是种有趣而成功的组合,不仅使观众在远离眩晕的情况下体验到纪录片的临场感,而且不失大制作的细腻与精致.
以下是关于本片的一些有趣数字:
全长147分钟,有135段对话场景,在8个城市的110余处地点拍摄,包括西班牙语和英语两种对白,近1/3的时间有字幕.
在一场欢迎Robert Wakefield走马上任的酒会上,我们看到Michael Douglas谦逊的与诸多政要咨询禁毒意见.实际上,这些穿着Gucci西装的"演员"是真正的政府官员.包括:五位美国参议员,两位国会议员,一位前马萨诸塞州州长,一位前美国大使,以及若干知名的新闻记者.
本片由于大量的吸毒描写/粗口/暴力和性情节而列为R级.以下是片中出现粗口的简单统计:68处"fuck"(3处与"mother"连用),20处"shit",8处"asses"(两处与"hole"连用),6处"hell",2处"damn"(1处与god连用).
附:美国政府屡禁屡败的禁毒史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部现实主义醒世恒言,同学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影片诞生的背景.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毒品市场,每天有约55人由于使用非法药物而死亡,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约每天1800万美元.约1/4到1/2的凶杀案与毒品交易有关.在某些市中心,大约3/4的被捕者药检成阳性.过去几十年来,美国政府一直想尽各种办法根除毒害,但遗憾的是效果甚微.
在80年代,由于可卡因及其派生药物对犯罪率的影响日渐上升,罗纳德里根总统宣布了一场"对毒品的战争"('war on drugs'),旨在削减美国的毒品需求.呼应这一运动的先锋人物正是第一夫人南茜里根,其著名口号是"对毒品说不"('Just Say No' ),力图防儿童成为潜在的吸毒者.但雷声大雨点小,该运动结束时美国仍有2000-4000万吸毒者.
接力棒传给了布什.在国家禁毒政策办公室(Office of National Drug Control Policy)的负责人William J. Bennett的帮助下,布什政府出台了一项高达80亿美元的计划延续里根总统的禁毒政策.不幸的是,布什犯下同样的错误,即把注意力重点集中在削弱需求的努力上,力求减少"偶然性"的吸毒.于是大批吸毒者被关进监狱,却缺少基础而有成效的治疗程序/教育和预防措施,众多专家指出的贩毒根源---贫穷,也没有得到重视.
下一步开始针对毒品的供应方,即减少毒品的流入量.不幸的是,尽管预算节节攀升,但成功的截获比例只有入境总量的13-40%,这反过来造成了毒品批发价格的狂飙.
另外,针对主要毒品生产国如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秘鲁的军备供给也未见成效.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众所周知,基于无止境的需求和天文数字般的销售额,毒品大概是世界上最高产的摇钱树.许多地区的经济支柱就是毒品种植.据估计,在这些国家至少6%的经济收入直接来源于毒品买卖,而这些滚滚财源有力的帮助了诸如哥伦比亚这样的国家度过南美金融危机.另外,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时期提供给游击队的财政生命线也被切断,于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者们越来越倾向于依靠贩毒对抗政府.最后,各大毒品集团的触角已经伸入到毒品生产国的政府经脉,这进一步阻碍了"对毒品的战争".
尽管布什政府宣称1992年的可卡因总用量已经减少22%,但这个统计数字主要得自中产阶级家庭,原因可能是吸毒已经不够酷了.而在底层家庭中,更多的人开始吸食可卡因或海洛因,与毒品相关的犯罪率也达到历史新高.
这个烂摊子到克林顿政府时期仍然没有好转,于是克林顿干脆削减国家禁毒政策办公室的预算,从执行人员到禁毒活动的数量和力度都滑入了低谷.1998年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一个月里,12-17岁的公民中约10%用过毒品(基本上是大麻),18-25岁的公民是16%,26-34的公民是7%,35岁以上公民是3%.
至于21世纪的毒品情况,大家还是去看<<Traffic>>吧......
---- "电影并不能使人变成精神病,它只能使精神病变得有创造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