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tesnake(maya)
整理人: donimo(2002-08-03 14:33:45), 站内信件
|
文:邱大立
对于中国的乐迷或乐评来说,Ambient Music也许是一块无人愿意开垦的落后边远土地。提到它,我们不是一脸茫然就是反应迟钝----这个名词与我们在电台,杂志、报纸等一切传媒里听到的东西实在相差太大了。同样,对于西方在Boyz II Men,Take That歌声中长大的孩子来说,David Sylvian(英国70年代艺术摇滚乐团Japan的主唱),Brian Eno,Peter Gabriel,Harold Budd这些音乐伯伯只是他们父母时代里一种遥远而模糊的记忆。但现在Ambient Music已“重新”成为了一股浪潮,它就象那只飞回家的鸽子一样令我们倍感亲切。但是,什么是Ambient Music呢?它其实是来自我们人类周围环境的一种音乐,或者说一种语言,它从我们的祖先刚诞生时就已来到了这个世界。那时,人类没有布鲁斯、没有爵士、没有灵歌、更没听说过摇滚乐,但是人们却拥有Ambient Music,尽管那时人们还不知道,可是他们却每天与它生活在一起,也用生活创造着它。
进入Ambient Music的世界之前首先要学会温习历史。60年代。人们突然象发现一块新大陆一样在各个领域重新认识了音乐,Ambient同样也没有例外。但它只是朦胧地预言了一种将来时。一位法国作曲家Messiaen曾在一次惊奇地发现家中的地板、钢笔和时钟之间有一种回声在缓缓的、静静的流动,它们就像在进行一场无声的马拉松长跑。大自然的恩赐就这样神奇地降临到了人世间,但音乐家却没有把这种偶然的发现变为一种发明。Ambient此时还只是人类大脑皮层下一股意识的暗流,但它强大的动力很快就驱使它脱离了束缚,一路奔腾到了世间。打开泛滥闸门的就是本世纪最优秀的音乐发明家John Cage,不过以当时那些正统而古板的音乐权威品味作标准的话,Cage的创造荒谬得简直近似于臭名昭著:在一次音乐会上,Cage为在场的观众表演他的一首新作“4分33秒”,但当Cage打开钢琴盖后,观众们在将近十分钟里听到的只是一片同等时间的空白。人们在遗憾的同时,却也有了一种惊奇的发现:原来沉默竟是有声的!在这首“新作”里,人们听到的都是发自自己的声音:窃窃私语声、谈论声、笑声、叹气声、咳嗽声、打哈欠声、呼吸声甚至是心跳声。在“4分33秒”里,会场的每个人都化为了音乐的一部分,人们集体性地参加了一次演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角,也可以作为配角。而音乐的线条就在各种不同的状态中互相碰撞、躲避、重合、分裂,编织成一幅有无数种可能性的声音图画。Cage用他独特的意念告诉了人们音乐就来源于我们自己。这一次,我们听到的是我们自己的音乐,但下次我们听到的只是一件作品了。在这堂有意识的音乐课上,人们无意识地接受了一次思维洗礼,尽管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们竟然忘记了给这种音乐起名。
1975年,Brian Eno刚刚离开Roxy Music乐团。由于一次撞车事件,Eno躺在家中的床上等待恢复。有一天他起床打开了收音机----或者说关上了,他偶然发现在四周有一群奇妙的音符正无声地流动,它们似乎渴望和Eno进行一种情绪上的交流。Eno此时意识到有一扇神奇的大门正向他慢慢地敞开,一条宽阔的大道终于出现在他的面前,一把音乐的钥匙就这样无意地被有心人捡获了,Ambient Music此时就躺在Eno的手上。几乎同时,另外一群音乐家也发现了这种神奇的音乐:Michael Nyman、David Toop、John Cage、Jan Steele、Gavin Bryars、John Adams。在这些音乐探险者的引航下,一条全新的时代河流将要奔腾了。又过了三年,Eno在他的Ambient厂牌下发表了一张唱片《机场的音乐》。在唱片的内页里,Eno写道,“Ambient应该能够容纳很多种音乐元素,在它的核心没有强制性,而是充满了趣味性。”这是Ambient Music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世界中。
对于70年代来说,90年代是一种回潮(在此文诞生前,一切音乐迹象已证实了这一点),1989年一个名叫Manuel Gottshing的Ambient爱好者创作了一首名为“Sueno Latino”的作品,它是以一个多小时合成器的连续演奏构成的。很快它就成为了欧洲所有舞池最热的一首曲子。到了今天,世界各国的人民已自觉地融入了这种时代音乐的海洋。但对于一些消极的新生事物抵抗者来说,Ambient Music依旧令他们的耳朵困惑:它到底是冰冻我们的情感呢,还是想让我们进入昏睡状态?他们坚持认为Eno和他的战友们的工作过于抽象了,把一首Ambient杰作放给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听,它的声音很可能更像是一种鞭打派金属。不过也许Ambient Music真的有令他们昏睡的神奇功能。如果Ambient Music真的是一种助眠的音乐,它也应该是可以令你做梦的那种,如果梦游是一种无意识舞蹈的话,那毫无疑问Ambient Music真的无所不在了。而现在所有的音乐将成为一种边缘的未来派Ambient Music了,那时我们对Ambient Music的认识将不再陌生,它的神秘也将一去不复返。
下面我们来走入Ambient Music的世界认识几个重要的音符。
Brian Eno:他也许是当代横跨流行乐与摇滚乐的一块巨大的岩石,他以一种开拓者的姿态和视野来面对音乐和艺术,作为一名探索者,Eno在宽广的音乐世界里走得最远,也收获最多。在他一直寻找的路上似乎总有一位神灵在启示他、指引他,并给他留下一个个前行的路标。几乎当代所有的实力派乐手都与他合作过,他的Ambient唱片也被整个New Age运动所称赞,包括近来的Ambient House。美国拍摄的一部名为《献给所有的人类》反映阿波罗号太空飞行的记实片运用了他《阿波罗》唱片中的作品,这张唱片是Eno和他的弟弟Roger Eno以及另一名加拿大著名制作人Daniel Lanois联合制作的,Eno已被当代音乐界视为Ambient音乐的教父。
Robert Fripp:提到Eno就不能不提Fripp,他们第一次合作是1973年的那张《不再悄无声息》。Fripp曾是英国60年代著名艺术摇滚乐团King Crimson的吉它手,但他同Eno一样很快就选择了单独发展的道路。1975年,他与Eno合作的《夜空的迷星》成为Ambient音乐史上一张里程碑式的作品。此外,Fripp也与英国另一支杰出乐团Japan的主唱David Sylvian合作过。Eno与Fripp是从70年代传统摇滚跨入摇滚外广阔天地成功的音乐家之一。除了创作,Fripp还是个制作人、作家和教师。
Harold Budd:Budd是来自60年代加州抽象派音乐运动的一员,他曾史无前例地举办了一场名为《Lirio》的个人音乐会,那是一次24小时铜锣独奏的音乐马拉松。80年代初由于他与Eno,Coctean Twins的合作而引起了摇滚乐迷的注目。他的钢琴演奏风格也启发了新一代的乐手。在Eno的Obscure厂牌下,Budd发表了首张专辑《梦的帐篷》,随后又制作了两张颇具锋芒的钢琴创作合辑。Eno和Daniel Lonois为他制作了最成功的一张作品名叫《珍珠》,他俩后来又为U2制作了获葛莱美的那张《约书亚之树》。
Jon Hassell:Hassell是一名美国小号手,他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演奏小号并把自己研制出来的这种音乐称之为“第四世界的音乐”。Hassell的音乐足迹跨越了Jazz,融合乐、新古典、新世纪。他的初期生涯是从学校开始的,当时他攻读的是抽象派艺术。在发行了两张专辑后引起了Eno的注意,他们一起合作了两张作品《潜伏的音乐》和《第四世界.第一篇》。前者被《纽约时报》评为80年代十张最优秀的唱片之一。Hassell的重要作品还有《马来半岛的梦分析》。
Tangerine Dream(有形的梦):1969年,三个德国人在柏林会合了,只是他们没有想到25年后他们还能聚在一起制作唱片并依然轰动全球。他们至今已录制了43张专辑和电影唱片,最有代表性的是1975年的《红宝石研究》;另外还有《Force Majeure》和《Phaedra》。70年代到80年代他们曾5次获葛莱美提名,这从证明了他们的音乐价值。
Irmin Schmidt/Bruno Spoerri:Schmidt是70年代无可争辨的德国最有影响性的摇滚乐团Can(1968-1977,1989年重组)创始人之一,Can融化后,这位键盘手与意大利另一位电子乐手Spoerri一起,于1980年制作了一张个人专辑《玩具星球》,这是一张经典的欧洲80年代电子音乐唱片。
Gong(锣):它是由一个澳洲人David Allen和一个英国人Gilli Symth于1969年组建的,在他们的相识地法国,他们录制了第一张专辑《神奇的兄弟》,后来Gong扩充为一个由五个嬉皮士组成的乐团。Gong的音乐就象金字塔一样具有神秘而精美的层次感。他们的代表作名为《隐形守护神电台第二篇----天使之蛋》。
Christopher Franke:他是一名爵士鼓手,曾创办过柏林电子音乐学院,后来他于1970年Klanus Schulze离开Tangerine Dream后加入了他们的队伍。T.D.出版了30多张专辑后,他于1987年离开了乐团。经过四年的辛勤工作,Franke发表了自己的首张个人专辑《太平洋海岸高速公路》。
Faust(浮士德):这是一支成立于1971年的德国六人乐团,有人把他们的音乐誉为“声音的油画”。60年代末,他们脱离了狭隘的欧洲激进派圈子,跨入了摇滚乐的世界。他们对整整一代摇滚乐手有着深远的影响。
The Dmitri Pokrovsky Ensemble:一个成立于1973年至今仍健在的组合。他们的音乐素材全部取材于1917年的俄国革命前发生的故事,丰富而迷人的俄罗斯音乐传说使他们的音乐极具神秘感。
The Guo Brothers(郭氏兄弟):Yi,Yoe两兄弟是来自我们中国的一对合成器演奏家,现移居英国,1987年他们曾与美国音乐家David Byrne(70年代纽约Punk乐团Talking Heads主音)共同创作了那张世界瞩目的电影配乐杰作《末代皇帝》。他们作品的题材也大量取材于中国丰富的民间传说。他们的代表作是《远》。
---- 我苦、我悲、我惨!
神啊,赐予我力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