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伊斯兰教>>【武汉伊斯蘭教】

主题:【武汉伊斯蘭教】
发信人: bql.004(蝎子)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6:45:56), 站内信件
伊斯兰教传入武汉地区,始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武汉沦陷时期受到日本侵略军的摧毁性的伤害,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逐渐复苏。新中国成立以后,伊斯兰教正常的宗教活动得到保护。“文化大革命”中一度陷于停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恢复和发展。 伊斯兰教主要在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民族中传播。伊斯兰教在内地的传播和发展,同这些民族的迁徒、繁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元朝建立后,一些回族官吏相继来到武昌定居。 明代,来武昌定居的回族官兵较多。据回族马、定、王三姓族谱记载:明初马姓三世祖马俊随征有功,于“宣德六年调任湖广都司勋封怀远侯而籍武昌”。定姓的祖先随元太祖的回军进入内地,定氏“二世祖宝录公,以武功佐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分藩来楚,授武昌指挥,晋爵将军”。王姓“洪武十四年任武昌王府中营保驾指挥兼理兵马使司”,落籍武昌。回族聚居的人口渐多,由于基社会活动和宗教生活的需要,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在武昌辕门口修建了武汉地区第一座清真寺,即武昌辕门口清真寺。 清代以后,三镇成为商品集散地,江苏、陕西、甘肃、河北、江西、河南、安徽等省的回族商贩、手工业者陆续来汉经商定居,于是1718-1735年间修建了万寿宫清真寺和广益桥清真寺。1851-1874年间又修了青龙巷清真寺和城外清真寺(现起义门清真寺),民国4年(1915)年再修木兰宫清真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后,河南连年干旱,加上黄河泛滥,周口地区大批回族群众逃荒来到武汉,聚居在刘家庙一带(现江岸区二七街),并于1918年修起了刘家庙清真寺(现二七街清真寺)。 辕门口清真寺和金龙巷清真寺前的两块碑文记载了明清两代皇帝对伊斯兰教的褒词。一为明洪武八年的御制“明洪武百字赞”碑,另一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制的碑文,上书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六月初九日写的赞扬伊斯兰教的“上谕”。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当时的7座清真寺全部遭日军拆毁。阿訇多数他去,宗教活动无法进行。抗战胜利后才得到修复3处,另修建1处。 新中国成立后,伊斯兰教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1958年在回族和伊斯兰教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废除了伊斯兰教界中的封建特权,制订了《伊斯兰教界爱国公约》,宗教活动得以正常进行。“文化大革命”的10年,伊斯兰教界受到冲击,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到1979年以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重新得到恢复和全面贯彻,伊斯兰教也得到恢复和发展,现民权路、起义门和二七街清真寺相继修复开放,二七街清真寺还附有女学。 据1990年7月1日的统计,武汉市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共有19977人,其中回族19815人、维吾尔族146人、撒拉族2人、柯尔克孜族2人、哈萨克族3人、东乡族8人、乌孜别克族1人。 武汉的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新中国成立前曾有“老教”与“新教”之争,但没有形成对立的派别。 1956年以前,伊斯兰教被称为回教。自1956年起,根据国务院通知,按照国际间通用的名称将“回教”改为“伊斯兰教”。武汉市于1959年通过代表会议,成立武汉市伊斯兰教协会,至1989年已经召开5次代表会议。      





----
※世上哪有真情在?
※只要是妞我都要~~~~~~~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