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ql.004(蝎子)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6:45:56), 站内信件
|
【開齋節】
開齋節又叫肉孜節或爾代節。它不僅是回族人民的節日,也是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撒拉、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保安等族的共同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的意譯,源於伊斯蘭教,與古爾邦節並稱伊斯蘭教的兩大節日。
按伊斯蘭教規的規定,教曆每年九月為齋戒月份,凡成年的男女穆斯林都要入齋,每日從黎明到日落不飲不食。這一月開始的第一天(稱閉齋、把齋和封齋)和最後一天都以見新月為準,即見新月的第二天開始齋戒,齋戒一個月後,見新月的第二天開齋。若沒有見到新月,則第三天開齋,因此封齋的天數有時為29天,有時為30天。
開齋節一般為伊斯蘭教曆的十月一日。每逢節日來臨,各家各戶的房前屋後均打掃得乾乾淨淨,每家都要炸 子、油香之類的傳統食品,擺滿桌子,招待親友及來客。這天上午,回族居民不分老小,均沐浴淨身,身著盛裝,在清真寺作禮拜或聽教長講經布道。下午則相互訪問祝賀,互贈禮物;還要遊祖墳,念鎖兒,追悼亡人。
節日裡,無論男女老幼,都參加各項節目活動,寧夏的回民喜唱花兒,青年男女歡聚一起,自編自唱,指物為歌,饒有情趣。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寧夏黃河灌區的穆斯林則習稱其為大爾代或忠孝節。這一節日是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撒拉、保安、柯爾克孜等族的共同節日。源自伊斯蘭教,古爾邦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犧牲、獻牲。時間為伊斯蘭教曆十二月十日,這一天,穆斯林舉行會禮,宰牲獻主,是伊斯蘭教朝覲儀式之一,也是伊斯蘭教兩大節日之一。 據阿拉伯民間傳統,古代先知易卜拉欣晚年時,才得到一個兒子,取名伊斯瑪儀。當伊斯瑪儀13歲時,阿拉啟示易卜拉欣殺掉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來獻祭,以此來考驗易卜拉欣對阿拉的忠誠。易卜拉欣謹遵不違,伊斯瑪儀也毅然從命。當易卜拉欣父子正要在米那山谷執行啟示時,阿拉深為感動,派特使吉卜利勒送來一隻黑頭綿羊,作為伊斯瑪儀的替身。從此,阿拉伯民族便有了宰牲獻祭的習俗。後來,伊斯蘭教承認易卜拉欣為聖祖之一,也繼承了這一禮儀,穆罕默德將易卜拉欣殺子獻祭的十二月十日定名為古爾邦節。
每到這一天,除了穆斯林要沐浴會禮,前往清真寺聽教長宣喻教義外,家家都要沐浴清潔,穿上新衣,走親訪友,互致祝賀。各家還要宰殺羊、牛、駱駝,招待客人,互相饋贈,節日中,有時還舉行一些傳統的文化、體育活動。
---- 我没法选择出身在什么家庭,也没法选择财富,但我应该可以选择爱情,应该可以选择做人的尊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