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摇滚音乐>>著名外国传统乐队>>Pink Floyd>>Pink Floyd 从记忆走向永恒(上)(transshipment)

主题:Pink Floyd 从记忆走向永恒(上)(transshipment)
发信人: whitesnake(maya)
整理人: kgb(2001-02-21 23:43:55), 站内信件
石籽

一九八二年,英国导演 Alan Parker 根据 Pink Floyd 乐队专辑《The  wall》拍摄了同名探索电影
《The  wall》。在影片最后,高墙轰然倒坍,人们在废墟上开始新的生活。而1990年7月,早已离
开乐队的 Roger Waters 在柏林墙旧址波兹坦举行了一场名为“Wall —Berlin  1990”的露天音
乐会。演出结束前,舞台置景——一座巨大的模拟墙在二十五万现场 
    观众的呐喊声中被推倒,Scorpions、Bryan  Adams、Sinead  O'connor、Van  Morrison
等歌手和乐队齐唱终曲谢幕。 
    打破结在心底压迫着人们的坚冰,推倒似乎是不可逾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是Pink
Floyd和许多人心底的渴望。然而当Roger  Waters或Pink   Floyd面对自身的精神世界和身处
的问题时却一样感到隔阂的日渐巨大却无能为力。或许他们歌中所唱的永远只是一种理想,面对现
实所有人能做的仅仅是“Blowing  In  The  Wind”。 
     
    成立之初 
     
    Roger  Waters、Richard  Wright、Nick  Mason、Syd  Barrett是Pink  Floyd乐队
初具雏形时的成员。Roger  Water与Syd  Barrett是英国剑桥高中时的同学,组建乐队时,
Waters、Mason和Wright在伦敦的 Regent StreePolytechnic学院建筑系念书,而Syd
Barrett则在伦敦Camberwell艺术学校学习吉它和绘画。Barrett凭借自己的才气很快成为
了乐队的领袖,而乐队的名字也源于他的创意,乔治亚州爵士乐大师 Pink Anderson 和 Floyd
Council是Barrett崇拜的对象。 
    1966年,乐队开始了由地下转为正式乐队的奋斗时期。他们在演奏中引进了Electronic
Feedback效果,使得这样一种经过效果器混响延时后,再由放大器处理的尖厉吉它音效获得了
许多歌迷的拥戴。同时 Syd Barrett 的创作开始涉及迷幻音乐。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他们在
UFO俱乐部尝试声光搭配效果,在以后 Pink Floyd 乐队的现场演出中,这样旋转灯光产生恍
惚效果的舞台布置成了乐队的标志性特征。 
    一九六七年一月,乐队发行了首张单曲《Arnold  Layne》。Syd  Barrett此时完全确立了
其在乐队中的核心地位,他的吉它演奏极具水准,而乐队的歌曲也绝大部份由他创作。单曲
《Arnold  Layne》使Pink  Floyd乐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会。EMI公司很快和乐队签下了
合约,而且让The  Beatles乐队六十年代初期的首席录音师Norman  Smith出任制作人。
一九六七年七月,乐队的第二支单曲《See  Emily  Play》发行,单曲在英国排行
榜上一度停留在第五位。EMI唱片公司的实力使乐队在八月又迅速推出了首张专辑《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这张专辑可以说是Syd  Barrett的个人创作展示,他选定创
作了专辑标题,设计了背面封套,并且包办了几乎所有的曲目创作工作。Barrett创作的歌词简
洁中见力量,而曲子则流畅动人,然而这样一位对音乐有着敏锐感触和创作天份的乐手却因为长
期滥用药物而不得不离开乐队。Barrett长期在药物中寻找灵感进行创作,在首张专辑《The
Piper at the Gate of Dawn》发行两个月之后,Pink  Floyd赴美演出,但 Barrett 在舞台
上抱着吉它却根本无法演奏。一九六八年二月,他邀请了当年剑桥高中的同学 Dave Gilmour
来接替他,不久他退出了乐队。 
     
    Roger Waters 开始领军 
     
    当乐迷们谈到 Pink Floyd 乐队时,首先想到的就是《Dark Side of The Moon》以及
《The  Wall》这样的专辑,它们代表着 Pink Floyd 乐队音乐创作和事业发展的巅峰。而
这一切都是与 Roger Waters 紧密相关的。Syd Barrett 带领乐队步入正轨,而由于他的
退出,Waters才有机会成为了乐队新的领袖,Pink Floyd 从此开始了他们的辉煌之路。 
    一九六八年,Pink Floyd 第二张专辑《Saucerful of Secrets》发行,Roger Waters
的表现确立了他在乐队中的核心地位。之后他们在一系列大型演唱会中充分利用音响和灯光
营造氛围,演唱会的成功吸引了许多电影导演。他们于一九六九年为 Barbet Schroeder
的影片《More》、Peter Whitehead 的《Tonite  Let's  All  Make  Love  In
London》配乐。同年专辑《Ummagumma》面市。 
    1970年的专辑《Atom  Heart  Mother》是一部实验性作品,十月唱片登上英国排行
榜冠军位置,从此 Pink Floyd 乐队成为了一支具有国际声誉的前卫摇滚乐队。一九七一年,
精选集《Relics》发表;同年专辑《Meddle》发行;一九七二年《Obscured  by  Cloud》
发行。 
    这几张唱片的销售成绩并不好,但乐队在其中都进行着尝试,包括创作的风格,电子乐器
的使用以及录音。 
    一九七三年三月,《Dark  Side  of  The  Moon》发行。这张专辑不仅对 Pink Floyd
乐队本身、就是对整个摇滚音乐来说也是一张全新风格的作品。专辑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概念主
题,这体现出了乐队对音乐全新探索的理念和把握专辑风格与走向的能力。四十三分
钟的专辑有九首曲子,每一首曲子都相互衔接呼应,从一开始主题就在往下延续和伸展。而
《Dark  Side  of  The  Moon》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又有力地支撑起了这一宏大的框架。
九首曲子都对现实中的一些观念和事实做出了批评和反叛。《Time》对人们生存的目标、意
义及方式做了犀利的讥讽:
Tired  of  flying  in  the  sunshine  staying  home  to  watch  the  rain,You
are  young  and  life  is  long  and  there  is  time  to  kill  today.And  then
one  day  you  find  ten  years  have  got  behind  you,No  one  told  you
when  to  run.you  missed  the  starting  gun。没有人知道时间的真相,时间并
不因为意味着生命而有意义,然而时间最终会告诉每个人生存的原因,只是那时一切都已
经成了昨日烟云。 
    《Money》、《Us  And  Them》、《Brain  Damage》、《Eclipse》,专辑中每一首歌
都在实验性的音乐中表达着观念。个人面对他人与世界的恐惧、生命的意义、物
质的诱惑与力量、疯狂的意识行为、死亡的光芒,这些理念又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从
《Dark  Side  of  The  Moon》开始,Pink  Floyd乐队的作品从此都展示出其探索
性和完整性。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录音精彩绝伦。从一九七一年的专辑《Meddle》
开始,Pink  Floyd乐队的歌大部分由英国 Abbey  Road  Studio 录制,而《Dark
Side  of  The  Moon》则充分展示了其录音的高水准。专辑开始由弱渐强的心跳、
电子音乐的空间感、闹钟和教堂的钟声、点钞机的声音……专辑中空前丰富的
音效都在Abbey  Road  Studio的录音中得到最优秀的体现。即使从今天的技术运
用上说,《Dark  Side  of  The  Moon》的录音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
我苦、我悲、我惨!
神啊,赐予我力量吧!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