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eijingzhzj(鬼不缠)
整理人: yizad(2001-02-21 14:08:19), 站内信件
|
成都科技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曾有过名扬海内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全国一流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但在后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极为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都科技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市人民的艰苦创业,奋发进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1950年,在全国较早地组织了《成都市科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国家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成都陆续创办了一批专业科技机构、高等院校。1958年,成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相继成立。接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国家各部委局所属的一批专业科研所在成都组建和新建。同时,建设了一批工业企业,集中了电子、航空、机械、冶金、化工等行业先进技术设备,为成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60年代后期,成都被列为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一大批拥有先进技术设备和高水平技术队伍的部属研究院、所和军工企业,在成都周围布点建设,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下,对科技工作进行了拔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逐步解决科技人员用非所学问题;不断改善科技人员学习、工作、就业、生活条件,奖励表彰有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单位;恢复技术职称评定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出科技工作者的政治热情和献身科技事业的坚定决心。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成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在改革拨款制度、培育技术市场、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横向联合、促进科技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改革农村科技管理体制、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软科学研究、科技发展规划、科技情报、科技交崐流、科技成果专利、科技外事工作的管理与服务得到了较快发展。成立了成都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挥协调全市的科技工作,党和政府对全市科技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成立科技顾问团,作为全市发展科技事业的高层决策咨询机构。恢复和建立一批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试建了一批科研单位与厂矿企业的经济联合实体。新建、迁建、扩建了一批专业科研院所。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科技计划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
50年来,成都科技已建立起较完整的现代科技体系。科技资源不断丰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成果不断增多,1993年,成都被国务院定位为西南地区科技中心, 1998年成都市被科技部命名为1997年度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科技进步对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资源不断丰富,综合科技优势明显
解放前夕,成都仅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各4个,&127;科崐技群团组织7个,科技人员约800多人。经过50年的建设,成都市科技机构与科技队伍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地区各类科技机构达2700多个,其中:&127;独立的全民所有制的隶属于国家部、委、局的75个,隶属于四川省厅、局的162个,隶属于成都市的89个;&127;非独立的属于在蓉普通高等院校的240多个,属于企、事业单位的200多个;民营科技企业近2000个,&127;区(市)、&127;县属各类科技开发机构300多个,企事业单位技术服务机构100多个。成都有普通高校22所,市级科技学会、协会、研究会近100个。&127;成都地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9万多人,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成都在许多领域已拥有一批造诣颇深,享誉国内外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截至1998年底,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1名,有博士点114个,博士生导师523人,硕士点36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00多名。
在科研条件方面,有高速水力学实验室、宽带光纤传输网技术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127;地质灾害防治与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等国家专业实验室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8个,&127;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863计划重点实验室3个,此外,&127;还有国家部委局及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44个,在蓉高等学校各类实验室600多个。成都现已建成以10&127;个独立的科技情报研究所为中心,约80个省、市专业厅、局公司非独立的科技情报科(室、中心站)为骨干,22所普通高校与194个大中型企业的科技情报信息站、&127;图书馆为网络的多层次、专业化的科技情报体系。
在基础研究方面,数学、力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等学科的研究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的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如数学、力学中的数论与组合论、拓朴学与模糊数学、整体仿射微分几何与辛几何、泛函分析与控制论的数学理论、数学定理机器证明的理论与算法、断裂力学、生物力学;又如物理学中的原子与分子物理、电磁学、等离子体物理;再如地学中的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泥石流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有13位专家参加了涉及电子信息技术、激光与光电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崐工程、原子核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方面的国家八六三高技术计划专家组,承担研究任务,成绩显著。电子科技大学对电磁场的研究和对回旋脉塞及自由电子激光的研究,其理论成果及应用成果均属国际领先水平。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Nd:YAG激光晶体。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的高频振动法波前校正技术在国际上最先应用在激光热核聚变上。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用硅光电二极管自校技术实现光谱辐射绝对测量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大学研制成功五倍子塑料和高分子共混形成新体系,影响极大,评价甚高。目前正在建造的中国环流器二号A,是我国下世纪新能源开发的基础工程。据统计,在蓉的科技人员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03项,经费达9473.15万元,促进了成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新概念新构思研究的不断深入。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为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在科研机构运行机制、培育技术市场、建立科技管理体系等方面先后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改革拨款制度,转换科研机构运行机制。在削减科技事业经费,实行科研经费有偿使用的同时,实行所长负责制,打破条块分割、行业界限,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横向协作,实行对外有偿服务,针对科研机构的不同类型和部门的不同性质,实行课题合同承包制或岗位责任制,职工的报酬和奖金与其完成任务的多少和好坏挂钩,等等。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实,使科研机构的活力增强,经济收入增加,市级开发型科研机构的收入平均相当于改革前原拨款的4.65倍。到1997年,据对121&127;个独立科研机构的统计,其经费收入达到16亿元,其中横向收入8.9亿元,超过总收入的50%,政府拨款仅为3.6亿元。
改革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合理流动。大量科技人员走出科研院所、学校和机关兴办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科技开发机构和技术贸易公司。与此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独立兴办或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创办科技开发机构,增强其技术吸收能力和开发能力。全市先后建立厂办科研所250多个和科研生产联合体56&127;个。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了一批既懂专业技术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初步形成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良好环境。
开拓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1993年,经省人大批准,市人大公布实施了成都市第一部地方性科技法规:《成都市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市技术市场在“放开、搞活、扶植、引导”方针的指引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技术交易活动日趋活跃,日趋繁荣,现有常设技术市场6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站21个。&127;从八十年代末以来,每年都要举行1-2次大型技术交易会,累计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市场交易及人才交流活动600多次。&127;技术合同成交额不断增加,技术交易成交总额在省内名列榜首, 1990年突破了1亿元,进入全国当年17&127;个交易额上亿元的省市行列。现在全市年技术交易成交总额达到10亿元以上。技术市场已成为科技成果流向生产领域的重要渠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按照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三个层次纵深布局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先后增加实施星火、火炬、成果推广、软科学等计划内容,共形成科委管理的6种主要计划。1983年到1998年,&127;累计实施攻关、火炬、星火、成果推广、软科学、新产品等各类科技计划2509项,实施项目实现产值549.9亿元,&127;利税89.2亿元,节创汇4.08亿美元。广泛开辟科技投入经费来源,由财政拨款为主逐步过渡到以企业投入为主、金融贷款相结合的方式。据1995年的统计,全市科研与技术开发经费筹集额达37.5亿元,比1994年的24.42亿增长53.63%。1998年市本级科技三项费达7400万元。银行科技贷款最近10年均保持每年在1亿元以上。从1997年开始,&127;开展了科技风险投资探索,成立了成都市科技风险开发事业中心,市财政已连续两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科技风险投资金,开展了投资入股和贷款扶持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新的经验。
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1985年由部分科技人员率先“下海”按照“四自”原则,建立我市第一批三家民营科技企业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市已有民营科技企业近2000家。据1998年对609家民营科技企业统计,&127;长期从业人员40480人,现有资产总额达12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1.&127;41亿元。1998年创产值89.78亿元,创利税7.84亿元,&127;创汇2435.5万美元。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有128家,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100家,上亿的有20家。&127;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和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一支新的生力军。
探索资本市场融资取得较快进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近10年来,科技型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建制和改制,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融资,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积蓄了能量。到目前为止,已有倍特、华神高科、禾嘉、大唐电信、新希望、天兴仪表等科技型企业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托普集团通过资本市场控股上市公司川长征,成功实现借壳上市。迪康制药兼并了万县四川长江制药厂,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科技企业低成本快速扩张之路。
开展争创科技工作先进区(市)县活动和建立科教兴市工作网络目标,&127;促进了成都大科技工作格局的形成。&127;从1994年开始在全市开展了争创科技工作先进区(市)县活动。根据区(市)县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制定出定性定量的评崐比指标体系,年初布置下达任务,年终检查评比,对评出的先进区(市)县进行奖励。1996年又在市级机关各部门实行科教兴市工作网络目标管理。每年对58个市级部门的科技工作由市委、市府目标办和市科委下达目标任务,纳入市委、市政府的一级目标管理。“争创”活动和科教兴市工作网络目标管理,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工作的支撑条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全市大科技工作格局的逐步形成,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各区 (市)县均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任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市)县科委管理的科技三项费用,从1994年的443&127;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1324.4万元,增加了约3倍。19个区(市)县科技三项费占财政预算支出均达到1%,1996年到&127;1998年,有8个区县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科技成果不断增多,应用率不断提高。
成都在光电工程、核工程、核聚变、计算机、电子、高分子材料、口腔、航空、大熊猫繁育、中医药、计量测试、基础数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铁道工程、皮革工程、能源工程、光纤通信、激光、地质工程、农业、化工、抗生素、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工业民用建筑、公用市政工程等一些领域取得了许多或填补了国内空白、或达国际先进水平、或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为成都市、四川省和国家的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50年来,获市级以上 (含市级)科技奖励的成果达1.2万项以上。&127;仅&127;1978&127;--1997年,成都科技人员获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成果达1023项,其中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522项、&127;国家自然科学奖21项、国家发明奖9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71项、&127;国家星火奖13项;获四川省科技奖励的成果达4461项,获中科院、国家部(委、局、办)各类各种等级的科技奖励5000项以上;获成都市科技奖励的成果1965项。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科技工作积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成都市科技成果应用率不断提高,全市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由1983年的28%上升到61%,科技进步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由1983年的25%上升到43.7%。
一是一批成果实现了技术跨越。如全国第一条“磁浮崐列车试验示范线”是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在动态稳定悬浮与导向、线路磁浮梁、功能件施工工艺、精度与徐变探制等方面瞄准世界90年代领先水平,为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对提高运输能力、合理利用空间、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2000年将建成2.06公里的示范线。《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大熊猫迁地保护示范工程”,成都研究基地列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熊猫的人工繁殖与疾病防治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大屏幕、高亮度、高清晰度新型投影电视机”是电子科大承担的“八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成果,已获国家专利,是我国率先在世界上研制成功的以YAG&127;取代传统荧光屏显示器件的新型电真空显示器件和新一代投影电视机,具有亮度高、图像清晰、色彩鲜艳、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等显著特点,&127;&127;已列入国家“九五”产业化规划, 1998年完成1万台整机和3万台投影管的中试任务,2000年将形成50万台整机和150万台投影管的生产能力。&127;电子科大完成的国家重点攻关成果“可抹可录磁光盘”填补了我国光电记录技术的空白,具有存储容量大、存储寿命长、信息载噪比高、价格低、可反复多次擦写等突出优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化后,可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二是一批成果转化后形成了经济批量。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蓉油3号”由国家油菜原原种基地、&127;市第二农科所研究成功,获国家专利,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在全国累计推广900万亩,亩产150公斤,比对照增产20%。由国家天然药物工程中心、地奥制药公司研究开发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药“地奥心血康”,属国家二类新药,收入“中国药典”,1998年实现产值8.5亿元、利税2.8亿元,企业的净资产达8亿元,&127;成都地奥制药集团跨入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50强。化工部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1997年成果、技术转化创产值1.&127;6亿元以上,仅其达世界水平的变压吸附技术截止1998年&127;8月5日已经推广451套成套装置(推广应用种类居世界第一、数量居世界第二),受益企业新增产值200多亿元、利税67亿元。托普计算机软件年产值达到2.5亿元,&127;经科技部批准建立了中国西部软件园(民营企业),到2000年,将达到年产值15亿元的规模,托普公司和地奥集团已成为我市38户重点企业,在成都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蛋奶鱼”现代化生产配套技术获国家“七五”、“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星火奖,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养殖方式,极大丰富了居民菜蓝子,1997年成都市肉类、禽畜、水产及奶产量分别达到58.7万吨、13万吨、3.7万吨及3.7万吨,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三是一批成果转化后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赛维芦荟,华神限性基因药物,曙光光纤工程,前锋厂IC智能卡等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 享受生活的快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