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合纵连横>>cityconnor>>继承或放弃——传统亲情的伦理困境

主题:继承或放弃——传统亲情的伦理困境
发信人: cityconnor(城市角落)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4-02 16:41:19), 站内信件


今天看完了《洗澡》,可能也是寒假里看的最后一部电影了。

看完之后,回想起整个假期里看的电影。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原来这个假期里看了许多的影片都是和家庭伦理、亲情有关。而且,大多都涉及两代人的关系。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道路、生活方式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矛盾困境。

《洗澡》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国故事。父亲在北京经营澡堂,每天光顾的都是老街坊、老熟人,蒸气中一派温馨祥和。大儿子大明在深圳工作,二儿子二明是一个弱智的人,一直跟在父亲身边帮忙。有一次,大儿子回来看望父亲。澡堂已经与他的生活相去甚远。正当他要买票离开北京时,弟弟却在买票过程中走丢了。父亲勃然大怒。幸好走失的儿子还是自己回来了。让大明也看到了这么多年来自己对弟弟的漠然与疏忽。之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父亲还爬到屋顶修补澡堂,弄得旧病复发。本来要走的大明又留下了。直到后来,当一个晚上父子三人在澡堂里浸澡,大明去接电话,接完电话回来,父亲就在澡堂里永远地睡着了。父亲逝世之后,澡堂子面临着要拆的命运,又将有一片新的工业区拔地而起。而二明以后的生活也让大明考虑了好久。他尝试把弟弟送到精神病院,但又不忍心看着他在里面象疯子一样被处置,也不愿意把他留在北京麻烦熟人,最终,下定决心把弱智的弟弟带回深圳。他一直没有把有这样一个弟弟的事情告诉妻子,在电话的那一头妻子无言,似乎预示着二明还将面对更曲折的家庭矛盾。

张扬作为中国的第六代导演,和《苏州河》的导演娄烨一样,关注着现代人,尤其是城市人的生活。中国文化的传统依然散发着恒久的光辉,例如澡堂里按摩、拔火罐的每一道程序,洗澡的客人们之间斗蛐蛐的情景,公园里典型的老人健身运动。然而这样的传统又处处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印记。澡堂,本来就是一处很有北京特色的地方,而影片一开始就是大明到极现代的“洗澡站”洗澡的过程。在先进的机器里,人象洗车一样被洗,而且背景音乐也衬托出一派现代人生活的高效与活力。到后来,大明感觉无法融入澡堂里的生活。澡堂被拆,二明的反抗,其实也是在捍卫他生长的领土,捍卫父亲留下来的事业。但是,他们都无法与这个城市发展的速度抗衡。放弃,是唯一的出路。最后看着二明在空旷的澡堂里引吭高歌《我的太阳》,那时侯,有一点安慰,但更多的是无奈。

从宏观着眼,我们可以把继承和放弃置于发展中国家的大环境中看,看社会的变迁,看人情的起落。然而,就回归家庭视野而言,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似乎都会遇到这样的两难选择。

在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中的第十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父亲死后,两个儿子去清点遗物,才知道老人穷尽一生精力收集的邮票价值连城。但是他们没有继承老人这种爱好的热情,只是知道邮票值很多钱。然而相熟的邮票商不肯收购,他觉得这样会亵渎了老人一生的心血。于是兄弟俩把小屋子严严实实地守起来。后来,为了得到父亲生前很想获得的另一枚稀有的邮票,大哥甚至用自己的肾脏去交换。然而就在他出院的时候,命运残酷地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所有的邮票都被偷走了。两兄弟之间开始互相猜疑究竟是不是对方所为。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里给这一诫所起的题目是《不可模仿自己没有的激情》,在里面说到“某个人对某种事业活动的激情,在另一个没有这种欲望的人看来,只是一种可笑的痴迷。模仿别人的欲望或激情,都可以叫做一个人对自身的不诚实……对自己的诚实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命热情。”

在的中国传统里,“子承父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这一继承的前提是要父子都拥有对这一事业相似的热情。否则,继承会变成一种硬性交付的使命,变成让双方都痛苦的包袱,变成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的行为。尤其在现代社会多元选择的背景中,每个人的个性、热情、生命的激情都不再囿于家庭的影响,当上一代的热情无法继承时,放弃与否,在中国社会就成了关乎孝道的重大命题。

在杨惠珊主演的台湾电影《我这样过了一生》中,也涉及到相似的问题。杨惠珊无可选择地嫁给了一个有三个小孩的男人。丈夫甚至把她用来生孩子的钱都赌得清光。一对双胞胎出生后,家庭生计更难维持。于是,惟有到日本谋生。一个家庭分开台湾、日本两地过生活。多年后,夫妻俩终于挣够了钱。回台湾开了个餐馆,辛辛苦苦把孩子们拉扯大。大了之后,每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餐馆生意也日渐萧条,母亲进了医院之后,出于孝顺,大女儿就辞了教书的工作,挑起继承家里生意的大梁。在日本学厨艺的大儿子不愿留下来帮忙,有些媳妇也劝大女儿出来做生意,一家人坐在一块时,孩子们也齐声劝父亲把店卖了,但父亲说什么都不肯,把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女主角艰难奋斗忍辱负重的一生,而后来出现的家庭矛盾也是为了衬托一个母亲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的伟大。但与母亲的这份理解相对的,是一个顽固、强硬甚至在年轻时候让人失望的父亲的形象。也往往是这样的形象,在电影里,在现实生活中都扮演着一个外表强大而实质无奈的角色。这种无奈,是出于明知道势不可挽,知其不可为而强行为之的执拗。

在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把这种尴尬的父亲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推手》借一个移民故事讲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父亲是全国太极拳的冠军,练得一身好功夫。但在美国的儿子家里住了一个多月,与媳妇之间就麻烦多多。洋媳妇是在家SOHO的女作家,自从公公来了之后,她没有了写作的空间,再也写不出一个字来。两个人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终日在同一屋檐下也会形如陌路人。儿子回到家,夹在两者之间,又要当翻译,又要做调解,实在难为了这个男人。后来,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撮合父亲和另一台湾老太太,想借此让父亲组织新家庭去。但如此用心良苦还是被老人发现了自己的多余。于是老头子离家出走,到餐馆洗盘子。但老板百般刁难,最后闹翻了,老头子发起内功死活不肯离开餐馆。最终要出动美国警察才摆平了风波。在监狱里,儿子哭着请求父亲回家住,但看透了的父亲说只是需要一个在唐人街附近的公寓罢了。儿子抱着老子的脚号啕大哭,边哭边说:“分开了这么多年,到外面读书、工作、赚钱,就是为了接你过来,一家人过好日子啊。”这句话多么熟悉,在《少女小渔》里面,那对分开了六年终于可以在美国团聚的夫妻,在丈夫举杯祝酒时,眼含热泪的男人也说:“能在一起就能过上好日子了。虽然现在还不是,但至少,精神上不再寂寞了。”在移民的故事里,多少物质贫乏的生活里,互相扶持也挺过来了。而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反而精神就寂寞了。当然,父子与夫妻关系不同,但觉得老人说的那句话还是很贴切地描述了相通的人性“能共患难,却不能共荣华”。儿子没能继承父亲太极拳的推手绝技,虽然在影片结束时他在向洋太太讲解其中丰富的哲理,但其实,他永远也无法继承父亲的激情,不仅是事业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

而在李安的另一部家庭伦理电影《饮食男女》中,同样有一个尴尬的父亲,对于女儿,他一个也不想放手,但最终还是一个个离他而去。这个父亲很会做菜,是某个大酒店的退休大厨。影片里不厌其烦地用了许多篇幅记录父亲做菜时的手艺。女儿们也多多少少继承了这些手艺。父亲都很疼爱她们,但之间的交流总是有障碍。也许,这个家庭的问题就是缺少一个母亲的角色。大女儿正芳自从母亲死后就有了“长女为母”的意识,在中学里教书,说是因为大学时的男朋友伤她太深,三十多岁一直没有恋爱。三女儿是一个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者。爱上了朋友的BOYFRIEND。二女儿正敏,是最漂亮、最聪明也最成功的一个。有艺术家的男朋友,在航空公司有高级的职位,还有一个升职外派阿姆斯特丹的机会。但是,三姐妹之中,也是二女儿和老爸之间矛盾最大,经常都觉得这个家住不下去,要搬出去。

家里有个规矩,每周日都要集中到一块吃一顿饭,这顿饭就成了李安所安排的家庭伦理团聚的仪式。饭桌上大家也都必恭必敬地完成这一顿饭的团聚。父亲想用这样的仪式维持一个大家庭的稳定,但女儿大了,始终都是要走的。却没想到,最先走的是最小的女儿。吃饭的时候,她突然站起来,宣布有了男朋友,男朋友有一栋大屋,而她—有了男朋友的孩子。最搞笑的是,男朋友已经在外面等着她搬行李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直孤高自傲的大女儿竟然被学生捉弄,每天早上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封情意绵绵的情信。她一直误以为是那高大威猛的体育老师写的。直到有一天,她终于被爱情催化得改头换面,艳光四射地回到办公室时,却发现不再有情信了。也知道了被捉弄的真相。就在这个女人被打击得四肢无力时,那高大威猛的体育老师恰好经过,恰好有了一丝怜悯之情,于是,她顺势就滑入了他的怀抱,也顺势送上了一生的幸福。

两个女儿走后,家里就剩下父女两人。父亲的老朋友,二女儿的师傅在工作的厨房里突然病逝,也使她看到了父亲的老迈。本来买了房子一心要搬出去,却发现原来是一个圈套,积攒的钱也付之东流了。后来,那个被以为是大姐过去男友的人向她示爱,她才发现原来大姐一直以来都在编造一个不恋爱的谎言,根本就没有什么男朋友。她拒绝了,但同时,她的艺术家男朋友却要和另一个女人结婚了。那段时间,听到许多结婚的消息,而最让人震惊的,是父亲要和大女儿的同学锦荣结婚。开始,大家都以为老人看上的是锦荣她妈—一个“老巫婆”式的人物,没想到,真的没想到,竟然是年龄可以做他女儿的锦荣。幸好是张艾嘉演这个角色,否则,换了谁都压不住场。

人生就是那样充满意外惊喜的一场戏。到最后,父亲也看透了,留,始终是留不住的,包括自己也有了新的小家庭,过去为女儿操心的岁月,已经一去不返了。最终,把原来的旧屋卖了,最终,还是放弃了固守大家庭的想法。旧屋,成了过去仪式的一种怀念,在这里无法继承而必须放弃的看似一栋房子,其实在房子里面曾经有过的那些成长的回忆,天伦的快乐才是父亲无法割舍的遗憾。

然而,总是要长大的,总是要割舍的。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选择的困境,经过了一次又一次情感的折磨。这些故事还是会不断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生活。对家庭伦理的推敲,也是对人生境况的琢磨。在看了那么多激荡人心、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后,在听腻了生死相随、天长地久的经典对白后,再回头看看,这平平淡淡、朴朴素素的日子,才是我们正在过的生活。

看了那么多别人的故事,难免会想到自己的,如果换作你,你又会如何选择?



----
爱到天荒地老,也不过是回忆中的浮光掠影.所有的灵魂也是寂寞的孩子.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