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ittingroom(fittingroom)
整理人: fallingstar(2001-02-20 07:37:20), 站内信件
|
《菊花茶》是最近上映的一部爱情文艺片,在上映之前,媒体已经把它说得天花乱坠了。记得报纸上说,它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情书”,而且比“情书”更富情节。又说它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反映心理障碍,婚姻与性的关系的影片,越了中国电影一直不敢超越的“性”这个雷池。我很喜欢“情书”这部片子,对于与之相像而又更胜一筹的影片也很有兴趣,同时也想看看这部片子到底是怎样越过雷池的,因而我就怀着挑剔的心情慕名去看了这部片子。看完之后的感觉就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作为中国第一部反映心理障碍的影片,它对于心理障碍的表现和描写太少,刻画得太单薄。影片对于心理障碍的描写只有三个地方,两个集中在片头,一个在片尾。片头有一幕场景是男主角坐在车里一声不吭,开车的老伯逗他说话他不说,讲笑话,他又没反应,这是他受了打击之后的表现。第二次是在没多久之后的一堂课上,他听了“尾生抱桥”的故事后,非常激动的站起来,一个字一个字的说:“人要讲信用……”这就是造成他的心理障碍的原因。第三次,他原原本本地向女主角说出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和形成的过程。他的心理障碍就是他向不明白,为什么人说了话可以不算数,也就是说无法信任别人。这不是一般的心理障碍,不可能一直生活下来,与别人相处,一点表现都没有,光是某些特定的时候才有反应。他跟女主角诉说的时候,说“我现在还是弄不懂……”。导演就这样让他不懂下去了,直到剧终,这个问题都始终没有解决,他就这样敷衍过去了。
而从片名“菊花茶”看来,菊花茶应该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然而实际上,菊花茶的出场次数少,而且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几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从以上两点来看,就让我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了。
与“情书”的比较方面,《菊花茶》的情节确实是多一些。然而情节虽多,却没有让人回味无穷、铭记于心的情节或镜头。我记得报纸上说过,要看一个人论文的质量的高低不在于发表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被人引用的次数的多少。那我借用一下,看一部电影成功与否,不在于情节的多少,而在于被人回味次数的多少。“情书”中最令人难忘的一个镜头,便是藤井树(女)一抬头,发现藤井树(男)拿着本书倚在窗边,一言不发的注视着自己,风吹起窗帘,藤井树(男)的脸若隐若现,眼前的景象就如梦幻一般。这个镜头是浪漫的、唯美的,每一次回忆都令人心动不已。《菊花茶》在青藏高原拍摄,本来完全可以很好的利用那里的景色,拍出更美的镜头,导演似乎也尝试着这样去做了,然而那几个镜头没有拍出想象中的效果。
虽然这部片子有不少的缺点,但是故事情节前后照应的不错,一些细节也处理的挺好。比如剧中出现了三次的失眠者的笑话。第一次就是在本文中提到过的开车的老伯逗男主角笑的时候讲的。男主角在车上始终一句话也没有说,因此,下车的时候,老伯叮嘱他:“要说话,实在不行就先讲个笑话……”第二次,是他想开口,跟女主角说话,又不知道说什么好,结果突然站起来就开始讲那个笑话,女主角笑了,于是他也舒心的笑了。第三次,是女主角以为男主角出了事,去找他的途中又搭上了那位老伯的车。她也是像男主角当初一样一声不吭,脸上毫无表情。然后,她开始含泪讲那个笑话。讲完以后谁都没有笑,一片沉默。这个笑话的三次出现都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主角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是这部影片的其中一个成功之处。
第二个成功之处就在于对白的重复运用。这部片子中有不少重复的对白,但并不让人觉得罗嗦,相同的对白出现在不同的时候,由不同的人说出来,文字上的轻微的改动,感觉就有一些很微妙的变化,正与剧情变化相吻合。最典型的有两处,一处是关于男人剃胡子的,一处是“手凉没人疼”的,听起来很有意思。
总之,《菊花茶》尽管有些地方不尽完美,还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值得一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