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ochild(秋水伊人)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1:06:02), 站内信件
|
作者:
[唐]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内(今河南洛阳)人。8岁丧父,少经贫贱。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元和四年(809)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821)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参阅文本:
之一:
古艳诗二首(元稹)
春来频到宋家东,垂袖开怀待好风。
莺藏柳暗无人语,惟有墙花满树红。
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
等闲弄水浮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
之二:
莺莺诗 (元稹)
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暗淡妆。
夜合带烟笼晓日,牡丹经雨泣残阳。
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
频动横波娇不语,等闲教见小儿郎。
之三:
离思诗五首 (元稹)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谩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酥旋欲融。
山泉散缦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着压逐时新,杏子花纱嫩曲尘。
第一莫嫌才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叶底度残春。
之四:
春晓 (元稹)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狌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来晓寺情。
之五:
古决绝词 (元稹)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
七月七日一相见,相见故心终不移。
那能朝开莫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
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
对面且如此背面当何如?
春风撩乱伯劳语,况是此时抛却去时。
握手苦相问,
竟不言后期。
君情既决绝,妾意亦参差。
借如生死别,安得长苦悲! 一解。
噫春冰之将泮,何予怀之独结?
有美一人,于焉旷绝。
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
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箨兮高不见节。
矧桃李之当春,竞众人之攀折。
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皑皑之如雪?
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余血。
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
已焉哉!织女别黄姑,
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二解。
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
那堪一年事,长遣一宵说。
但感人相思,何暇暂相悦?
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别。
生憎野鹤性迟回,死恨天鸡识时节。
曙色渐瞳眬,华星欲明灭。
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时彻?
有此迢递期,不如生死别。
天公隔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 三解。
之六:
杂忆诗五首 (元稹)
今年寒食月无光,夜色才侵已上床。
忆得双文通内里,玉栊深处暗闻香。
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
忆得双文人静后,潜叫桃叶送秋千。
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辨花丛暗辨香。
忆得双文笼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
山榴似火叶相兼,半拂低墙半拂檐。
忆得双文独披掩,满头花草倚新帘。
春冰消尽碧波湖,漾影残霞似有无。
忆得双文衫子薄,钿头云映褪红酥。
之七:
赠双文 (元稹)
艳极翻含态,怜多转自娇。
有时还自笑,闲坐更无聊。
晓月行看堕,春酥见欲销。
何因肯《垂手》,不敢望《回腰》。
之八:
感事诗 (元稹)
富贵年皆长,风尘旧转稀。
白头方见绝,遥为一沾衣。
之九:
忆事诗 (元稹)
夜深闲到戟门边,却绕行廊又独眠。
明月满庭池水绿,桐花垂在翠帘前。
之十:
题会真诗三十韵 (杜牧)
鹦鹉出深笼,麒麟步远空。
拂墙花飒飒,透户月胧胧。
暗度飞龙竹,潜挨舞凤桐。
松篁摇夜影,锦绣动春风。
远信传青鸟,私期避玉童。
柳烟轻漠漠,花气淡濛濛。
小小钗簪凤,盘盘髻绾龙。
无言欹宝枕,赧面对银釭。
姑射离仙阙,姮娥降月宫。
精神绝赵北,颜色冠蒲东。
密约千金值,灵犀一点通。
修眉娥绿扫,媚脸粉香蒙。
燕隐凝香垒,烽藏芍药丛。
留灯垂绣幕,和月簌帘栊。
弱体花枝颤,娇颜汗颗融。
笋抽纤玉软,莲衬朵颐丰。
笑吐丁香舌,轻摇杨柳躬。
未酬前恨足,肯放此情松。
幽会愁难载,通宵意未穷。
锦衾温未暖,玉漏滴将终。
密语重言约,深盟各诉衷。
树交连理并,带结合欢同。
烟篆消金兽,灯花落玉虫。
残星光闪闪,曙色影曈曈。
别泪倾江海,行云蔽华嵩。
花钿留宝靥,罗帕记新红。
有梦思春草,无因系短蓬。
伤心怨别鹤,停目送归鸿。
厚德难酬报,高天可径冲。
寸诚言不已,封在锦笺中。
之十一:
春词酬元微之 (沈亚之)
黄莺啼时春日高,红芳发尽井边桃。
美人手暖裁衣易,片片轻花落剪刀。
之十二:
莺莺歌 (李绅)
伯劳飞迟燕飞疾,垂杨绽金花笑日。
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鸦鬟年十七。
黄姑上天阿母在,寂寞霜姿素莲质。
门掩重关萧寺中,芳草花时不曾出。
河桥上将亡官军,虎旗长戟交垒门。
凤凰诏书犹未到,满城戈甲如云屯。
家家玉貌弃泥土,少女娇妻愁被虏。
出门走马皆健儿,红粉潜藏欲何处?
呜呜阿母啼向天,窗中抱女投金钿。
铅华不顾欲藏艳,玉颜转莹如神仙。
此时潘郎未相识,偶住莲馆对南北。
潜叹凄惶阿母心,为求白马将军力。
明明飞招五云下,将选金门兵悉罢。
阿母深居鸡犬安,八珍玉食邀郎餐。
千言万语对生意,小女初笄为姊妹。
丹诚寸心难自比,写在红笺方寸纸。
寄与春风伴落花,仿佛随风绿杨里。
窗中暗读人不知,剪破红绡裁作诗。
还怕香风易飘荡,自令青鸟口衔之。
诗中报郎含隐语,郎知暗到花深处。
三五月明当户时,与郎相见花间路。
·相关文献: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元]王实甫《西厢记》(http://www.shuku.net/novels/theatry/xixiang/xixiang.htm)
[明]金圣叹《第六才子书》
·阅读引示:
一、《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传奇小说之一。
二、《会真记》中人物张生是否作者元稹,是后世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自宋人王性之《辨传奇莺莺事》认为是元稹托名张生所做开始,现在多数倾向认为此故事就是元稹自叙。陈寅恪说:“《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鲁迅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林语堂说:“《会真记》是元稹身历之事,经宋人指出,张君瑞即元微之,元微之即张君瑞,无论元稹与崔莺莺为中表,普救寺之乱军,元微之之赴考年月,及其所作《续会真诗三十韵》,《古决绝词》,《梦游春词》等等,皆与《会真记》所言,若合符节。这是古今人考据确凿无疑的结论。”孙望说:“《莺莺传》中的张生为元稹之假托,这已成为定论。”
三、《会真记》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的爱情观(男女地位、性行为方式、门第观念、文学表现)特点。可以考虑:崔张之间有无爱情;崔张的恋爱模式;家庭、社会舆论对此的态度;二人分手的内部和外在因素;作者的看法;等等。例如:唐代社会,门第观念旺盛,北朝以来五姓七族:太原王、荥阳郑、范阳卢、清河崔、博陵崔、陇西李、赵郡李这些家族恃姓为荣,耻与非高姓的子弟联姻。在当时,娶五姓女、登进士第、领清要职为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三大愿望。甚至政府对望族进行压迫都不能成功,虽然下令禁止“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但望族“男女皆潜相聘娶,天子不能禁。”考察《会真记》中情节,结论是小姓(张)弃大姓(崔、郑),竟和当时普遍观念不符。
四、《会真记》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很多版本。除当时与元稹相熟的诗人有唱和外,宋朝赵德麟就以此故事作《商调蝶恋花》十阙;金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作五本二十折杂剧《西厢记》;明李日华作《南西厢记》;陆采作《南西厢记》;周公鲁作《翻西厢记》;清查继佐作《续西厢》……谭正璧有论文《王实甫以外二十七家〈西厢〉考》专门考查故事的流传。
五、在多种改编文本中,以王实甫《西厢记》影响最大。公认为元杂剧的高峰,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北曲当以《西厢》压卷。”王骥德《曲律·杂论下》中说“夫曰神品,必法与词两擅其极,惟实甫《西厢》可当之耳。”李渔《闲情偶寄》中说“于古曲之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西厢》能之。”等等,评价极高。
六、王实甫《西厢记》的改编,故事继承了董版《西厢》的大部分情节,主要有两个特点:大大增强了红娘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把崔张二人的分手改写成终成眷属。——对于后者,历来褒贬不一。贬低的态度多以近现代观念为参考,认为削弱了应有的悲剧色彩。如何满子在《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中指出:“至于据《莺莺传》改编的《西厢记》,可说愈改愈坏,悲剧化为团圆,应受谴责的男主角被粉饰得一点薄幸的卑劣品质也看不出,成了一个仅仅存有躯壳的才子佳人故事,较之唐人小说,趣味低下得不可以道里计。”
七、事实上,近现代对《西厢记》故事的批评,虽然结论不同,但解读方法近似,很多是以《会真记》作对比,以现代道德观念为对照进行的。“爱情”、“人性”、“阶级”、“封建”、“现实”等为批评中常见的词语。
八、明末金圣叹批注西厢,对崔张的爱情故事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解读,成绩斐然。但也有人认为金是以自己的观念肢解故事。这一争论代表了对中国式的文学批评的评价态度。
九、更多的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