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旅 游>>神州旅游(游记/功略)>>华中篇(鄂、豫、湘、赣)>>江西>>关于龙南的客家围

主题:关于龙南的客家围
发信人: he-eric()
整理人: dannylu(2001-04-15 10:50:47), 站内信件

  围屋,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住在围屋内的居民,都是某一共同祖先的后裔。它基本沿用了古代中原传统的某些内容和形式,采用土木石结构,以夯土板筑,或用泥土制成土砖来砌墙承重,以木作梁并盖以青瓦。其基脚采用石料和青砖砌实。在土木石等建筑材料中,泥土是客家建筑的主体,是其最基本的材料。外貌没有复杂的装饰,仅以巨大的尺度,完善的防御体系,构成一种固若金汤的"坞堡式"建筑样式。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以正方或矩形为平面布局,四角是略向外和往上凸出的碉堡,建筑物由外向内大围套着小围,如一"回"字型。外侧多挖有1米深,3米宽的壕沟。外墙厚度多在1米以上,高二至四层不等,中间楼层均设环形吊楼,俗称"外走马"。门框皆用巨石砌成,厚实的板门上包裹铁皮钉,板门后大多还设有一道闸门,闸门之后还有一重便门,或在板门后设一道栅栏门。为防火攻,门顶上备有水漏。围屋的顶层间是战备用房,通常不堆放杂物,取外墙的大部分内侧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俗称"内走马",使整个顶楼间贯通一气。围内掘有水井,并辟有专门存放粮草的贮藏间,墙体不开窗户,只开有一些对外望和进行射击的孔眼,遇上战乱,将大门封死,里面即是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赣南客家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结束于民国初期,后基本不建。
  1.龙南杨村燕翼围 位于龙南县西南65公里杨村乡。杨村墟上东偏南100米处,方型土楼,为张姓所建,又名"高水围"。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围墙每边长50米,高12.3米,厚1.45米,墙体由青砖和花岗石砌成,墙的内侧部分用土砖坯,外侧用卵石、石灰土以及长方形大麻石拌桐油石灰浆砌成。四周设有炮台,墙体分布一排排枪孔和炮洞。分4层,每层有32个房间,共有120余间房间,三、四层楼的房间朝围内开有木条拼成的活动式花窗,类似近代观戏楼的包厢,每层有回字形走廊。仅有一个大门出入,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基座与门框,设有外铁门、中闸门和内木门三道关,都以粗大的铁环栓住顶门杠。入大门,正对着的是祖堂,正中放置案桌及神位,天井掘有水井,其后建有二排平房,作厨房和饭厅用。在墙的土砖坯与石条之间,放置了大量的干燥山橛粉,此粉系山上挖掘的一种植物根,捣碎滤出的淀粉可食用,干燥后可以放置数十年不变。以备围屋在久困之下粮食缺乏时所用。 
  2.龙南武当田心围 位于龙南县正南2公里武当乡东1.5公里处,建筑呈半圆形,主人为叶姓。始建于清代中后期。现有居民上百家,数百居民,最多时曾住过900多人。这种"半圆形"结构,人们俗称"围拢屋",这种建筑形式,是客家围屋的一种演变和发展。客家地区兵匪战乱现象随着时代的晚近而逐渐减少,反映在住宅建筑形式上,便是住宅防御功能需要的逐渐减弱,而半圆形建筑正体现了客家围屋防御性不断萎缩的发展方向。其基本布局与圆形围屋大致相似,但比圆形和方形围屋要矮得多。住宅带呈弧形分布,数圆房屋朝向圆心,整个建筑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围屋的住宅部分呈半圆结构,一圈套一圈,由外高逐渐向内低发展的几个住宅都只有半圈,正是圆形围屋的一半。一墙墙建在半圆的直径。它除了作为主体部分的"半圆"住宅建筑部分以外,还包括正门外由晒场、池塘、环形绿化带构成的另一个半圆形布局,于是,田心围就不再是一个呈半圆状的建筑,而是一个与圆形土楼一样规整的圆形建筑。田心围由3个环形住宅带构成。外围为四层楼结构,墙体宽厚。外侧用石块、石灰土砌成。里面两圈均为二层楼住宅,无角楼。正中为大门,东西两翼各有一座侧门。全围的中心部分为大厅,共分上中下三进,天井由麻石条铺砌。大门外有晒场和池塘,晒场两侧有石柱,记载清嘉庆年间一位祖先科举的成功与经历。
  3.龙南关西新围 位于龙南县东部26公里关西乡新围村,方型土楼,为关西名绅徐名钧建造。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土木石结构,面积一万平方米。四角建有炮楼、每角一座,围墙每边长100米,高17米,底层外墙厚度达1.5米。牙墙材料下部分用三合土夯筑,上部分则用水磨砖精砌。九栋十八厅,栋与栋,厅与厅之间环绕相联,四通八达,犹如一座迷宫。围内除徐氏后裔124间住房和巨大祠堂外,还有一道极具气派的影壁,一座小巧花园,一座马厩,以及粮仓、水井、戏台、排污水道等。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