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山城故事>>★ 百川纳海在雾都 ☆〖西部明珠重庆〗★>>☆【重庆历史文化】☆>>重庆大轰炸

主题:重庆大轰炸
发信人: chqboy(网事如风)
整理人: hearter(2001-11-21 00:46:47), 站内信件
重庆大轰炸的起因     
     重庆大轰炸既是日本帝国主义调整对华侵略方针的必然产物,也是
日本帝国主义对重庆战略地位提升的必然反映。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迷信自身武力的强大,推行速战速决的
战略计划,妄图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以便腾出手来执行其扩大侵略的
“北进”、“南进”政策。从1937年7月发动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
月占领武汉、广州,日军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侵占了中国华
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共13个省的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40
座城市。但这些胜利并没有给日本带来胜利结束战争的结果,相反,战
争的全局却呈现出与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初衷完全背离的状况,日本的
军力、国力已难堪重负。到1938年底,日本已在中国战场投入了近100
的宠大兵,付出了45万人伤亡的代价,军事力量严重削弱;随着战局的
扩大,战线的延长,日本兵力不中的矛盾更加突出,在占领地区只能局
促于主要城镇和主要的交通沿线地区;战争使日本军费开支急剧增加,
严重妨碍了日本经济的正常运行,极大地加重了日本人民的负担,致使
人民生活日益恶化,反战情绪不断高涨;战争的长期化也破坏了日本在
世界战略,使其“北进”、“南进”的扩张战略无法实施;在国际上,
苏联继续援助中国抗战,美、英等国因不满日本侵结威胁其在华利益,
对中国抗战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并借助国联理事会对日本进行制
裁,日本在外交上处于孤立地位。同时,中国方面虽然在战争初期遭受
了严重损失,但抗日力量仍在不断生长。全面抗战开始后不久,中国的
抗日战争就形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敌后两个战场,日军占领武汉后,在
绥远、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江苏、浙江、广东一线
约4000公里的正面地区,仍面临着200多个师的中国军队,国民政府以
西南、西北地区为根据地仍在继续抗战。而在日本占领区的后方,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严
重威胁着日本对占领区的统治,并同正面战场相配合形成对日军的夹击
态势。中日战争必将长期化。军力国力的制约、外交上的孤立和战争的
长期化,使日本当局感到“以抗战情绪日益旺盛的中华民族为对手,在
辽阔无垠的大陆上,以派遣军的有限兵力,欲期急速结束事变,几乎认
为是不可能的事了”,“如果再扩大战区或增添兵力,无疑要大量消耗
国力”。因此,在占领武汉、广州后,日本一改以往“不以国民政府为
对手”的狂妄姿态,表示“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往的一贯政策,更换人
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被迫放弃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确立了以政略进攻为主、军事打击为
辅的侵华新方针。随着日本侵华新方针的确立,其军事战略也进行了相
应调整。强调为减少消耗而限制战争规模和强度,要以坚强的军国为背
景进行政略和谋略工作,将军事打击的重心移向对付后方的抗日游击战
争。在日本看来,“对被压缩中之中国政府若放任不顾,则仍为重大祸
根,必贻后患,故仍须适宜促使其崩溃。”因此,在将军事打击的重心
转向敌后战场的同时,企图通过非军事的政略工作并辅之以军事打击,
动摇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的意志,迫使其放弃抗战的立场,实行对日妥
协。而对重庆的大轰炸,就是适应这一军事战略的具体迫降行动。

    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襟
带双江,控驭南北,素有“天险”之称。公元前11世纪,巴国曾建都于
此,秦时设巴郡,隋唐时称渝州,南宋始称重庆。近代以后,1891年
开埠,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建市。1931年,局部抗日战争发动
后,国民政府曾经营西北地区作为未来对外战争的后方基地。1935
年,随着西南各省的统一问题逐渐解决,国民政府逐渐将国防中心转向
西南。由于重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与西南各省
联系密切,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地形险要,三面环山,具有绝
佳的天然屏障,在战争中易守难攻;且有西南西北两大国际交通线为依
托,一旦东部沿海地区遭敌封锁,仍能对外交通联络。因此,1937年
10月29日,在凇沪战场中国军队处于不利的形势下,蒋介石在国防最
高会议上发表《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确定以四川为抗日战争
的大后方,以重庆为国民政府的驻地。11月6日,最高国防会议批准了
迁都的决定,当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乘舰西上,11月20日,国民政
府发表了迁都宣言。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12月7日国
民党中央党部也正式在重庆办公。1938年6月开始,由于武汉岌岌可
危,驻武汉的党政机关又奉命撤退移驻重庆。12月,蒋介石率国民政府
军事委员会主要机关抵达重庆,国民政府西迁工作胜利结束。重庆成为
了战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时首都。1939
年5月,重庆升格为行政院直辖市。1940年9月,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
永久陪都,重庆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的
工矿企业相继迁入重庆。据经济部1940年统计,内迁民营工厂共计448
家,其中迁入重庆的有243家,占内迁厂数的54%。迁入工厂不仅数量
多、门类较齐,而且规模大了、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同时,兵工署
第1、2、10、21、25、30、40、50、等工厂也相继迁入重庆,到
1940年底,在兵工署直辖的17家兵工企业中,驻扎重庆的就有11家,
重庆已成为战时中国的兵器工业中心。随着迁渝工厂的相继复工,重庆
很快就建成了以兵工、机械、钢铁、煤炭、纺织、化工、电力等工业为
主体的工业体系。加上新兴工厂的建立,重庆成了战时中国工业部门最
齐全、工业种类最多、工业最大的唯一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此外,重庆
的金融、商业、交通、文化教育和对外交往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迅速成为战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的中心。战略地位
的提高,使重庆开始成为日军轰炸的主要目标。1938年2月18日,日机
首次轰炸重庆市郊。10月4日,日机首次轰炸重庆市区。12月初日本天
皇发布《大陆命第241号命令》,命令对中国内地实行战略轰炸。。并
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陆海军中央航空协定》,强调要“攻击敌战略
及政略中枢”,“捕捉、消灭最高统帅和最高政治机关”,“坚决实施
战略、政略航空战,挫败敌继续作战的意志”。十分明显,日军轰炸重
庆的罪恶目的,就是要动摇中国政府的抗战决心,摧毁中国抗战的后方
基地,最终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屈膝投降。1939年后日军开始了对重庆
的大规模轰炸。

[转载]


----
网事如风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