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liffwang(60分万岁)
整理人: zchcp(2001-02-16 23:11:51), 站内信件
|
红岩村革命纪念馆
红岩村原名红岩嘴,位于沙坪坝区化龙桥红岩村13号,距市区8千米。红岩村因其地质成分主要为侏罗纪红色页岩而得名。
30年代,这里是饶国模女士经营的“刘家花园”。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吴玉章、王若飞、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曾在此生活、工作,历时8年,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志亲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红岩村度过了41个日日夜夜。红岩村以它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享誉海内外。
红岩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大楼,是一幢三层木结构楼房。二楼有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办公室、卧室,陈列着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使用过的各种物品和毛泽东同志所著词《沁园春·雪》手稿。三楼是办事处干部的工作间及宿舍。这里有一部秘密电台,可与延安直接联系。各房间内有许多反映当年生活和工作的物品及照片。
馆内先后修建了樱花园、桃花园和盆景园。樱花系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敬赠邓颖超同志的名贵日本山樱。
《新华日报》于1937年10月在南京创刊,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正式出版,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惟一的党报。1938年10月武汉失陷,迁重庆苍坪街,1947年2月被国民党勒令停刊。
红岩村革命纪念馆8:30~17:00开馆。乘104、215、216、217、219路公共汽车可达。
曾家岩50号
又称“周公馆”,位于渝中区中山四路。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便于工作,周恩来同志以个人名义租赁这幢房子,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小楼地处街巷尽头,右侧为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公馆,左侧是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楼房内,中共代表团仅租赁了一、三两层,二楼的大部分和底层门厅旁的厨房,均为国民党人居住,真有左右内外夹击之势。
1958年11月董必武同志故地重游,曾幽默地作诗记其事:“八年抗日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在二楼和三楼,分别有董必武、叶剑英同志的办公室。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来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曾在底层会议室接见中外各界人士,周恩来同志更是经常在此会见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
曾家岩50号8:30~17:00开馆。乘401、405路电车或103、104、105、108、111、112、115、215、216、217、412、421、481、801路公共汽车到上清寺站下。
桂园
原国民党上将张治中先生的公馆,位于渝中区中山四路65号。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先生特地将此处备作毛泽东同志市内办公会客的地方。
桂园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大门临街。院内有两株桂花树,桂园因此得名。桂园占地700平方米。主楼为砖木结构。楼下左侧会客厅,是当年毛泽东与周恩来同志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和签订《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的地方。右侧餐厅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曾宴请过各国驻华团体负责人和中外各界友好人士。
二楼是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办公、休息的地方。这里陈列着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在重庆谈判期间的活动照片,以及《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在当时的有关报道。
1977年,桂园正式对外开放,1980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桂园8:30~17:00开馆。乘401、405路电车或103、104、105、108、111、112、115、215、216、217、412、421、481、801路公共汽车到上清寺站下。
林园
系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的官邸,位于歌乐山双河街,修建于1939年。
林园原系为蒋介石建造的“总裁官邸”。落成时,林森前往祝贺,见官邸建筑雅致、环境清幽,赞不绝口,蒋介石当即表示将官邸赠与林森。官邸于此时即称“林园”。
1943年,林森因车祸辞世,蒋介石迁居林园。蒋住1号楼,宋美龄住2号楼,3号楼为蒋办公和开会用,林森原居编为4号楼。
1949年11月30日凌晨3时,蒋介石离开林园,从重庆乘机飞往成都。林园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志从延安飞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蒋介石于当日晚邀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至林园,为其接风摆宴。毛泽东等当晚宿于林园2号楼。29日清晨,毛泽东在花园散步,于小礼堂前林阴处与蒋介石不期而遇,两人便就近在一张石桌边对坐交谈。毛泽东等于30日离开林园。
林园乘240、212路汽车可达。
歌乐山烈士陵园
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麓,系国民党政府时期“国民党军事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总部、电台、监狱所在地。二战后期,曾在此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歌乐山烈士墓、烈士纪念碑和展览馆于1954年修建,1984年改称现名。
原“中美合作所”处于一片山峦交错、地形隐蔽的地带,纵横10多千米。区域内建有戴笠、梅乐斯住宅和容纳2000多中美特务的宿舍、办公室、餐厅、舞厅、礼堂、军火库以及渣滓洞、白公馆等20余所大小监狱。“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曾被囚禁于此,著名共产党人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爱国将领杨虎城、黄显声等均在这里惨遭杀害。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前夕,对囚禁在这里的300多位革命人士实行集体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一·二七”大血案。
每年来此参观、凭吊烈士英灵的游人逾百万人次。
歌乐山烈士陵园每日8:30~17:00开放。乘215、217、221路公共汽车可达。
黄山蒋介石官邸
黄山位于南岸区,海拔580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黄山处于奇峰幽谷之间,遍山松柏簇拥,风景极佳,属南山风景区范围。
1938年,日本对重庆实施战略轰炸,为躲避日机轰炸并避夏日酷暑,蒋介石侍从室选中黄山,为蒋、宋修建官邸。蒋介石住“云岫”楼,宋美龄住“松厅”。“云岫”楼是一座中西结合式的三层楼房,蒋介石住二楼右角。松厅为一排中式平房,走廊宽敞,松林围绕,浓阴蔽日。
“云岫”与“松厅”之间的凹谷小道旁挖有防空洞,专为蒋、宋避日机突袭时用。
距“云岫”不远,有一稻草铺顶的中式平房,名曰“草亭”。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特使马歇尔将军“为调停国共争端”来重庆时,曾居住过“草亭”。
云岫楼东南小山上,建有“云峰”楼一幢,是宋美龄专为宋庆龄准备的寓所,但宋庆龄从未去住过。
8:30~17:00开馆。乘384路公共汽车可达,或在上新街乘坐观光索道及中巴车可达。
孔公馆
系原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官邸,位于南温泉虎啸泉旁,建于1939年。建筑风格为中西式结合,集楼、台、廊、阁于一体,有大小厅室22间。进楼左厅系原孔氏舞厅,右室存有部分孔氏用具原物及宋氏三姊妹的照片。
楼房右侧后有一防空洞,洞长150米,洞内有大小厅室6间,3个出口。该洞为当时躲避日机轰炸而修建。
沿楼房左侧山路而上,可达孔氏二小姐孔令仪旧居。沿右侧小路而上,可到练兵场。
从孔公馆再往上登山约1千米,就到了建文峰。建文峰海拔504米,现建有南泉索道,可从山脚直达建文峰顶。
孔公馆9:00~17:00开馆。乘386、309、313路汽车到南温泉,然后步行数分钟可达。
古镇磁器口
古镇磁器口位于市区近郊,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面积1.18平方公里,以明清时盛产及转运瓷器得名。
镇上有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宽岸阔,水波不兴,实为天然良巷。
史载兴镇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至明代形成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清末民国时期达极盛,古人诗赞其繁华,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有“小重庆”之美喻。
马鞍山上川东名刹宝轮寺,始于唐,殿宇恢宏,保存完好,传说明建文帝曾避难于此,故又名龙隐寺,其繁盛时住僧达三百余人。
镇上建筑极具川东民居特色,石板路与沿街民居相依和谐,房屋结构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沿街铺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铺面后房一般为四合院,为商贾大户居所。雕梁画栋,窗花户棂图案精美,做工精巧。
古镇是沙磁文化发源之地,抗战时聚集了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傅抱石、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曾在镇上就读。《红岩》小说华子良原型从古镇码头险脱魔爪………。
古镇有山有水,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民众生活安宁舒适,保留了中国地方民族生活风貌。199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保护历史街区,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已规划把磁器口建成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旅游新区,古镇已敞开门户,喜迎中外客人。
---- 太阳当空照,
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
“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去炸学校,
从来不迟到,
绳一啦,
赶快跑,
“轰”的一声学校不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