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qboy(网事如风)
整理人: zchcp(2001-02-16 23:11:51), 站内信件
|
三峡概况
地理位置
长江三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是长江著名的天险和旅游胜地。
三峡全长193公里,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迄湖北宜昌南津关,跨奉节、 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其中瞿塘峡属四川省,西陵峡属湖北省,巫峡跨越川鄂.
瞿塘峡又名“北夔”,西起奉节县白帝城,东迄巫山县大溪镇,全长约8公里,以雄奇险峻著称。巫峡又称“大峡”,跨越四川巫山县和湖北巴东县,西起巫山城东大宁河河口,东迄巴东官渡口,全长约45公里,山崎水秀,风光绮丽。西陵峡西起秭归香溪,东止宜昌县南津关,全长约75公里,峡中江流回环曲折,礁石险滩密布。真所谓“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概括了三个峡谷各自的主要特点。
三个峡谷又为宽谷所分隔。瞿塘峡与巫峡之间为大宁河宽谷,长约25公里。巫峡与西陵峡之间为香溪宽谷,长约45公里。西陵峡中部为庙南宽谷,长约33公里。这些宽谷两岸多有平缓台地,视野开阔,江面宽度可达七八百米,涨水时最宽可达1000米以上。所以整个三峡地段,江回峰转,开合变化无穷,蔚为奇观。
地质成因
三峡的形成,是强烈的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海陆变迁及江河发育的结果。
在二亿年前的三叠纪,中国的地形与今天相反,东部高,西部低。今天长江流域的西部,是古地中海。今三峡一带即当时的海滨。在三叠纪末的造山运动中,这里海岸的地壳上升,古地中海大规模地向西后退,现今著名的黄陵背斜也初具规模地露出于海平面上。在它的西部和东部,分别出现了东西古长江的雏形。
在大约七千万年前的又一次造山运动中,四川盆地和三峡地区隆起,三峡地区的厚层岩石被挤压成弯弯曲曲的褶皱和断层。今天三峡地区的七曜、巫山、黄陵就是在这次造山运动中形成的三段山地背斜。这三个背斜隆起以后,其东西两个坡面上发育的河流,各自形成相反的流向。
到三四千万年前的喜玛拉雅造山运动时,长江流域的地面普遍间歇上升,于是出现了西高东低的地形。直到现在,三峡地区的地壳仍在缓慢上升。在三峡背斜隆起以后,其两侧的河流,即西部的古长江和东部的古长江,就在河流的下切作用和溯源侵蚀中相互靠近。由于此时中国已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所以东坡的河流比西坡陡,其溯源侵蚀能力也比西坡强。经过千万年的切割,三峡地区的三个背斜终于被切穿,于是东西两条古长江贯通一气,形成了今天的长江。
三峡形成之后,江水对河床和两岸的切割侵蚀作用更加强烈,使河床不断加深。这一发展,现在仍在继续中。
气候水文
三峡地段属温湿的中亚热带气候,气候受峡谷地形影响十分显著。
其中巫峡谷深峡长,迂回曲折,显示出典型的峡谷气候特征,可作为三峡气候的代表。这里,年平均气温18.4℃,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7.1℃,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为29.3℃;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1400毫米之间,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冬季温和,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这都和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多大差别。但是,由于峡谷深邃,因而谷底接受日照时间短。冬天仅中午前后二三个小时可见阳光,夏季日照也仅五六个小时。峡谷里风力较强,风向固定,多是顺峡方向的东风或西风。峡谷地形封闭,湿气蒸郁,极易成云致雾,夏季这常有雷鸣电掣,大雨倾盆,是全国的暴雨中心之一;秋多晴日,云淡天高;冬季则多“蒙蒙峡雨”,常连绵数日;春夏之交,天气变化无常, “朝云暮雨”,又是一番景色。
三峡河道狭窄,江水流量变化很大,水位涨落悬殊。洪水期流量一般达每秒4万到8万立方米,枯水期流量一般为每秒3000立方米,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的差值可达50余米。洪水期间江水上涨异常迅猛,往往一日之间水位上涨10余米之多。河床坡度大,平均每5公里要下降1米,水势湍急,漩涡千转;流速变化也很大,枯水期平均流速为每小时4公里,洪水期每小时11公里,急流险滩处每小时竟达16到25公里之速。夏季丰水期间,波涛汹涌的江水,从弯转曲折的峡谷中夺路而出,一泻千里。枯水季节,江流又蜿蜒回荡在群山峡谷之中,使三峡的航道显得格外艰难。
历史民族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已经栖息生活在长江上游,当时,他们已经懂得使用火来烧烤食物、防御野兽;到了旧石器时代,四川一带出现了“资阳人”、“长阳人”,他们的遗迹近年来多次被发现。不断增多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最迟在3000年前,长江流域就已经孕育了与黄河流域基本相同的文明。
瞿塘峡一带曾是战国时巴国的东境,巴楚相争时曾在这里设置关隘进行防卫。一直到汉代,瞿塘峡仍为巴人活动频繁之所,因此有很多巴人的遗迹和传说。如瞿塘峡附近山间的岩洞中,时有铜罐、铜矛、铜剑出土,当地人称“巴人蛮洞”。巴是一个古老的部落联盟。据《春秋经传》记载,巴人早期活动中心主要在江汉流域。西周初年,巴濮与楚、邓为邻,当时楚、邓在河南南阳附近。春秋时代,巴人与楚、邓、庸、濮等江汉诸族,经常发生战争往还,多次见于《春秋经传》记载。春秋末年,巴人已经进入清江流域。《水经注》引郭璞的话说:“丹山在丹阳(今湖北秭归县),属巴,丹阳西,即巫山也。”丹阳就是秭归,是夔越聚居之地。夔越就是夔地之越。据《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记载:“秭归,归子国也”。“归”即“夔”,所以秭归即夔越所居之地,巴越杂居于此,血统、文化都有融合交流。
从上述文献记载中可以知道,作为巴蜀与楚越的交界地,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众多部落、民族杂居往来,交流融合的地区。
资源物产
长江三峡上接“天府之国”,下连“鱼米之乡”,人杰地灵,资源、物产极为丰富。长江流域的水能蕴藏量为2.3亿千瓦,是美国的2.7倍,加拿大的2倍,堪称世界之冠。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上游的峡江一带。这是一笔低代价、无污染的动力资源,将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而得到充分开发。
三峡沿岸的矿产资源也很可观。例如巴县、秭归、宜昌等地的煤炭,奉节的滑石,重庆至巴县一带的石油和天然气等等,在西南乃至全国都是很著名的。
长江流域的木材蓄积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川西、滇北林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而新开发的湖北神农架林区,原始森林储量丰富,极有保护利用价值。
在高山莽林和滔滔江水之中,还生长着许多名贵的药用植物和珍稀的野生动物。其中野生贝母、冬虫夏草、知母、大黄、当归、杜仲、党参、黄连、肉桂、茯苓等,都是中药中的珍品;而大熊猫、金丝猴、中华鲟、扬子鳄、小熊猫、灰斑角雉、弥猴、猞猁、金钱豹等,都是国家乃至世界级的珍稀野生动物。
长江中游水域的水产养殖更是得天独厚。这里气候温和,水体庞大,水质肥美,饵料丰富,是我国主要的淡水鱼养殖区,各种鱼类多达300种左右,其中青、草、鲢、鳙为我国特有的四大淡水鱼类,此外还培育出了以鲂鱼、鳊鱼为代表的优良经济鱼种。
长江三峡的土特产品更是不胜枚举。四川的蜀绣,重庆的沱茶,涪陵的榨菜,万县的竹帘画、三峡石、太白酒,宜昌的彩陶等等,在全国久负盛誉;重庆的小吃、火锅,长寿的薄脆、伏令夏橙,奉节的夔柚、脐橙,巫山的雪枣,水口的挂面,秭归的桃叶橙等等,更是让人思之垂涎。
[转载]
----
网事如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