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js12(中国功夫.茶)
整理人: zmsz(2004-12-22 17:42:13), 站内信件
|
郎咸平先生大喊:“国有资产流失触目惊心”,MBO(Management Buy Out)在中国大陆成了MBI(Management Buy In),大型国企改制的形式之一:MBO也随之被叫停。郎先生喊得很有道理,“国有资产流失”的确是“触目惊心”,但因此而全面否定MBO(管理层收购),则是矫妄过正了。郎先生还说:国企不是所有者缺失。国企的所有者就是国家。这一点十分值得怀疑。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国有资产到底是谁的资产?可以说,国有资产大部分不是国家的资产,或者说不是国家应得的资产。从解放初期开始,劳动人民就处于没有剥削的主人翁地位,工资收入虽然很低,国企利润全部上缴,但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生存问题得到了有力保障:生病有公费医疗、居家有公房、子女上学全部义务教育......反正很大一部分工人阶级的生老病死全由国家包了,连下一代都包了,比如:义务教育和补员等等等。
半个世纪后,国有资产总量已达10.93万亿元(财政部提供的统计数字,到2001年年底),而工人阶级原来的基本保障全没了,取而代之是的社会保险。社保资金从哪里来?是从我们这些还没有退体的人员身上来的。据说目前仅养老保险资金就有几千个亿的亏空,每年还要增加几十个亿。而哪些任劳任怨的工人叔叔和阿姨们,几十年来省吃俭用而存留下来的剩余价值,如今却成了国有资产,这公平吗?那些曾经任劳任怨、争当劳模、可歌可敬的劳动人民才是其中绝大多数资产的主人。
在中国大陆,据我所知,绝大多数“MBO”其实并非仅由管理层收购,而是全员参股,全厂(或公司)人员个个有份(离退休员工也不例外),只不过管理层多分一些而已,同时国有股仅占大头(不过国有股常会在此时减持,或者全部出手),我觉得这相对比较公平。当然,在国有股减持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个别低价折让的现象,但我们也要知道,收购方并非因此而十拿九稳地赚钱,也有很多亏损的实例。很多企业转让时已经几乎没有净资产了,个别的甚至是负资产,让员工入股员人都不干呢。当然,也有个别管理者改制后变买“家产”,同时转移收入,说白了就是买掉债主的东西(主要是银行),钱却变成自己的了,这是违法行为,并非MBO后所特有的现象,不动因此而全盘否定MBO。
在MBO过程中,首要关注的还是“守望者交易”,即所有人缺失所带来的管理层把他们所管理的资产低价买给自己。如果国家能够比较公平地通过“MBO”方式将部分“国有资产”和集体财产归还给管理者和劳动者,并不应该横加指责。
当然,郎先生所指责的TCL、青岛海尔等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的MBO我没有去了解,不知道内情,不敢加以猜测,没有发言权,但不能因为出现几个硕鼠而全盘否定MB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