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achan(长毛象·徘徊)
整理人: yong1015(2004-12-20 09:23:24), 站内信件
|
ZT:
关于影片背景
本片是1962年约翰·弗兰克海默的经典同名影片的翻拍版。原作将冷战时代的政治讽刺与悬疑故事作出完美的结合,气氛紧凑逼人,极具戏剧张力。讲述了一名在朝鲜内战时期的老兵被中国军队俘虏,并且被洗脑后回国执行刺杀任务的故事,原作放映不久,肯尼迪遇刺,因此电影被束之高阁长达20年之久。原作改编自曾获得普利策奖的同名小说。 新版剧情方面除去把战争历练地从朝鲜战场换成了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波斯湾以外,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内容框架。剧情发展升华归纳了幻想怪论的超现实主义与藐视传统艺术的达达主义的特点,以复杂而严谨的映象式处理方式延续着紧张的故事脉络。把精神与意志力逼到了悬崖峭壁,这是希区科克所喜好的,也成了乔纳森·戴米的伎俩之一。
如果说1962年版偏重了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淡化了政治基调,那么2004年重拍版则要对海湾战争的是是非非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最起码也是精神政治五五开。正值美国大选的多事之秋,我们可以从这部借着大选东风翻拍的影片里看到诸多影射现实的情节。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纽约州参议员伊丽娜·萧与大型跨国集团“满洲国际”之间的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任副总统切尼曾担任总裁的石油集团在伊拉克战争中获得巨大利益,以及布什家族与安然公司的关系等这些令人生疑的现象。虽然梅丽尔·斯特丽普否认她演绎的女参议员角色是以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为原型,但她的表演却像极了希拉里,以至于制片方最后不得不删去一些因为太相像而容易引起联想的镜头。
不过,与《华氏911》明显的倾向性相比,这部影片要含蓄和冷静得多,影片中明批或暗讽的政治丑闻,在共和、民主两党内都能看到,而非一面倒地支持或打击某一特定政党或者候选人。
电影是否是在模仿现实?这是《满洲候选人》上映后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尽管影片的主创人员都认为这不是影片的重点,但他们还是很难解释影片为什么在很多方面都与当前的世界局势有惊人的吻合之处。其实艺术模仿生活是很自然的事,《满洲候选人》被频频追问主要是由于它选择了在美国总统大选前这个敏感的时机上映。好在这部电影秉承了对美国两党“各打五十大板”的“中立”态度,它更多的是增加了人们对政治的厌恶感——或许可以降低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率,但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在大选中应该投谁的票。
其实,电影毕竟只是艺术创作,没必要将它拿到现实生活中对号入座。更何况有时候,生活也可能“模仿”艺术。1962年原版《满洲候选人》上映后不久,就发生了与影片情节巧合的肯尼迪遇刺身亡事件;而9;11事件发生以前,有的电影里已经出现过飞机撞大楼的情节。所以不必追问什么,只需要找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来,让电影陪你度过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时就够了,电影只不过给了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戏说政治的舞台而已。
关于影片名的问题
这部影片翻拍自1962年同名影片。1962年影片写的是朝鲜战场归来士兵的故事,所以借用了邻接地中国曾经那包含屈辱性意义的称谓。而这次重拍顺延了原剧的名字,只不过故事改为了海湾战场归来。影片翻译成《满洲候选人》是对1962年影片的尊重。
其实新版满洲只是片中一个公司的名字,和咱们国家的东北并没有多大关系,直译也许会让国内观众不太理解,又有叫《谍网迷魂》,这个俗不可耐的名称真得太差劲了!
----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