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ev7(sev7)
整理人: ulrikeyan(2004-12-10 12:20:21), 站内信件
|
接着你的问题:“我到底是谁?”
让我们看看,我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会怎么做。
“我叫sev7,中国人,网络工程师,佛教徒……”用的是一大堆的标签。
再看看我们怎么认识别人:“她,女的,是个医生,喜欢看书……”也是一堆标签。
这似乎是人际关系中默认的游戏方式,通过标签来认识一个人。这种方式,能简化人际关系的处理。比如在工作中,我只需要处理“他是个软件工程师”这个标签,至于他是哪里人,信仰什么我可以忽略过去。在寺庙中,我可以跟众多的“佛教徒”们畅谈,不必关心他是警察还是小偷。
这似乎是标签带来的好处。
此外,我们也爱把自己代入到某种标签或某个传统当中。当我说我是个佛教徒的时候,我不仅仅表达了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我更希望别人能联想到佛陀,联想到众多的高僧大德,无数的佛教徒、甚至名山名刹、天神护法……个人是渺小的,但在这庞大的背景下,当我提到我是佛教徒时,脸上就有了神采,有了圣洁的光辉。然而,当我听到有人说佛教徒素质低下、是迷信时,我就会觉得不高兴。至于那庞大的背景和我有什么关系,我的神采是来自自己还是来自这背景,素质低下的是不是我,我是不是在迷信,我就不管了。
似乎我们太依赖、太认同我们的标签了。
同时,我们用标签来处理人际关系,也简化得有点盲目了。当我听到某人是基督教徒时,我就会打个哈哈,不痛不痒的敷衍过去,似乎这个人对我来说就应该是不痛不痒,河水不犯井水。当我听到日本人时,更不会管他是谁,大拍桌子,先问候他先人再说。
但是,我们真的就是那堆标签吗?当别人用某个标签来“处理”我的时候,是应该象Yasmin他们那样认同和接受吗?当我们用某个标签去“处理”别人的时候,又做得合适吗?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要思考,我觉得更需要去观察,特别要去观察自己。只有当对“自己”和“标签”有新的看法时,我们才会有新的解决方法。不然,我们依旧走在老路上:别人用标签“处理”我,我也用标签“处理”别人。
---- 南无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