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从一部电影谈开——关于identity

主题:从一部电影谈开——关于identity
发信人: ulrikeyan(胡桃)
整理人: zbw(2004-12-10 11:19:25), 站内信件
    上周日看了一部英国今年摄制的电影《Yasmin》。其主人公Yasmin自幼同父亲和弟弟从巴基斯坦移民到英国,住在郊外巴基斯坦移民聚居区。Yasmin有一辆汽车和一份在城里的工作。每天上午出门,她要带上头巾,穿上传统巴基斯坦服饰。开车到半路,在停下来,换上牛仔裤,扯下头巾,带上太阳镜,转眼变成了个很现代的都市女郎。形式上,她同她来自克什米尔的远房兄弟Faysal结了婚,但他们并不住在一起,她有一个英国男朋友。他的父亲负责那一地区的宗教事务,每天早上弟弟Nasir要早起去清真寺领诵。但背地里Nasir与两个英国女孩有大麻交易。他们就这样生活着,直到9•11事件……在双塔倒下的第二天,Yasmin开始不断受到同事的风言风语。同时,一个穆斯林极端分子来到了那一街区,通过向人们展示一些战争照片为恐怖组织募兵。Yasmin的父亲虽然将他逐出了清真寺,却不能阻止他秘密活动。Yasmin受不了同事的欺辱,几天没去上班,她的英国男朋友,也是她的一个同事,来看她,想劝她会去上班。正在这时,冲进来一伙武装的警察,不由分说把他们按在地上。全家人都遭到了逮捕。原来,Faysal在几天前两次打电话回巴基斯坦,被怀疑为与恐怖组织有联系。尽管后来事情澄清,证明他们是无辜的,但一切都变了。影片最后,Yasmin出门必穿上巴基斯坦传统服装,裹上头巾,并也开始去那十几年没去过的清真寺,开始做十几年没做过的祈祷。Nasir放弃了大麻交易,去了巴基斯坦参加恐怖分子的培训,因为他相信那是一条正确的路,他现在要做个好穆斯林。只有老父亲,泪眼朦胧的望着清真寺……

    你知道你们都怎么想,这部影片对我的触动极大。我在德国也有2年半了,回想一下,发现正如影片里描述的,identity实际在更多时候是通过周边环境对自己的区分、隔离,甚至敌视而得到的。在不同环境下,identity的不同侧面被强调起来。在影片中,Yasmin的宗教identity受到了强调,尽管她自己不比任何一个英国人更穆斯林化,但这一与生俱来的身份却给她带来了很大的烦恼,最后,使周围人的敌意将她逼到了那一identity中去。
    其实这天天都在发生,发生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只是很多时候没这么极端。我的一个同学Parul是一对夫妇从加尔各答领养的,在德国长大,持德国护照。她对印度并没什么记忆,以前也一直不感兴趣,直到她在埃尔福特受到新纳粹的辱骂。挨骂的原因只有一个,她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是个个子不高但漂亮的深肤色女郎。在那以后,她离开了埃尔福特,转到图宾根又来到海德堡学习印度语言文化,特别是孟加拉语。就这样,她被“逼”回了她出生的那个文化系统。在我身上也差不多。我本是搞德语的,身边又只有德国同学,整天同他们一起,学来了不少德国习惯与思维方式。本以为自己已经快整合进去了,结果某天撞上了一个德国傻瓜,试着同我谈各种道听途说来的关于中国人恶习的事。(因为他是学经济的,而大部分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学的是经济,他天天接触很多中国学生,就自以为知道中国人的全部。)耐着性子听他说完,顶了他几句,扭头走了,实在懒得和这种白痴说什么。但从那天起,要求妈妈给我买各种中式服装,从汉学系图书馆里拿来几辈子没读过的《诗经》……以前在国内,因为要坚持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和大学辅导员闹僵,那时候,我的宗教identity受到了强调;读完书失业,当听到被拒原因仅是我是女孩子时,我的性别identity受到强调;在德国,遇到这个笨蛋,我的文化identity受到了强调……才明白,原来自己就是这样被“定义”出来的。
    于是我们回归了……

    但,真的就幸福么?
    Yasmin真的就能在安心留守在家做饭,像别的巴基斯坦妇人一样?
    Parul说她同印度人在一起混的时候,并不感到舒服。而我因为和德国人关系太好,多少被排斥在中国人之外。(话说回来,我同经济系的学生也没什么说的,他们是很现实的人,不理解我的梦想。大家在一起,说起话来总对不上,最后只好再分开。)我们站在这里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到底应何去何从?……



----
    当婴儿离开了子宫,他便发现了母亲。
    当我被撵出了你的家,离开了你,我就能自由地凝视你的面容。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