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aoliang_111(过客)
整理人: zzz123654789(2004-12-03 14:50:07), 站内信件
|
雄伟的秦岭主脊、蟒岭、流岭、鹃岭、郧西大梁和新开岭五条主要山脉,像五根粗壮的手指,由西北向东北、东、东南延伸在古老的商洛境内,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洵河蜿蜒其中,岭谷相间依次排列,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把商洛造就成为一巨大的掌状山地。北亚热带与南暖湿带的气候过渡,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以及高山低谷的垂直差异,秦楚文化的交流融会,更是给这“魔掌”般的山地上蒙覆了神奇的面纱。使商洛成为一块神奇的土地。
神奇的山,神奇的水,神奇的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演绎了一串串神奇的故事:像“契佐禹治水有功,帝舜封契于商”;卫鞅破魏,秦封之商於(音沃),号称商君;“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居功不受而隐居采芝;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驰骋中原;五支红军进商洛,撒播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突围,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贾平凹著书戏说商州,等等,这些都让商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中多次闪光!
然而,千百年来,世人虽早知商洛,但世人不知商洛。在21世纪的启始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陕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对商洛撤地设市作批复。成立地级商洛市,这是商洛建制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必然为商洛的跨越发展带来新契机,是商洛人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在我国地理南北分界的秦岭山脉的东段南麓,与陕西省的西安市、安康市、渭南市,河南省的洛阳市、南阳市,湖北省的十堰市毗邻,在东经108○34’至111○1’,北纬33○5’至34○25’之间。
商洛市现辖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全市共设镇92个、乡67个、办事处4个,有2791个村民委员会和53个居民委员会,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36.72万。全市总面积为19292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9.4%,居第五位。境内以山地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中共商洛市委、商洛市人民政府驻设商州区,距西安市117公里。
商洛,因境内的“商山”、“洛水”而得名。商山在现今丹凤县商镇的丹江河南,每当积雪初霁,红日临空之时,山明水秀,远望其山宛若一个硕奇的“商”字,古时誉为“商州八景”之一。洛水,源出秦岭东南麓的冢岭之洛水泉,横贯洛南县全境,流经河南洛阳而入黄河。
商洛称“商”,也与最早的地方建置有关。公元前2215年前后,契(原居河南商丘)帮助大禹治水有功于百姓,被舜封之于商,并赐姓子氏,授为司徒,掌管以礼教民。商洛乃是古商国之地。契不仅是商之始祖,而且被誉为“教育鼻祖”。契封商传子昭明,再传其孙相土。相土为候,于公元前2132年发明马拉车,使贸易日臻兴隆,所以世传“商业”一词发端于商国人熟操之业。商业的繁荣,不仅使商族人有了发展,而且给商地的经济发达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契的世孙,有的善于治水,有的注重发展畜牧业,该部落的势力日渐强盛,后来扩展到渤海一带,其第十四代世孙汤消灭了夏桀建立了商朝。
商洛在春秋时期属于晋地,战国时期属于秦地。秦孝公二十年(公元前342年),我国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原名公孙鞅)因破魏有功,秦封之商於(音wū)十五邑,大体相当于现今的商州到河南省内乡一带,被称为商君。商鞅辅佐秦国十年,实行政治改革,不仅使商洛成为新法的得益之地,而且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商洛设立商县(今丹凤县古城村),隶属内史郡(即京几)。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始设商州。由于商洛在历史上所处的地理、交通位置,历代以来为郡为县为州,或分或合称谓不同,但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多数时间都属于京兆郡(府)或由省直辖。在周秦汉唐时期,商洛为京几的东南门户,不仅是军事要塞,而且是我国西北地区通往东南诸地的交通要道。如果说在战国秦汉时期偏重于军事方面,盛唐时期则偏重于经济、文化的交流。那个时候,商州驿路可谓是馆驿密布,设施齐全。京城长安与江淮、江汉之间的交通往来,除大宗笨重之物由渭水、黄河漕运外,官民商旅往返于东川、黔中、岭南各地,大都利用商州驿路的捷近条件。商州驿路在当时全国驿路交通中占居第二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22年去杭州第三次路过商洛时,在他的诗作《登商山最高顶》中写道:“高高此山顶,四望惟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诗人王贞白夜行商山道中,发出了“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的感慨。
捷近的交通条件,必然遭受战乱的蹂躏;但在和平时期,也会带来经济的繁荣。明代由于政治和军事的原因,朝庭实行长期封山,严重影响了丹江通道的交通发展。但明末清初,政治、军事形势变化以后,丹江航运盛极一时,使龙驹寨(今丹凤县城所在地)成为“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水旱码头。特别是汉口在清代发展成为大都市后,日用百货通过汉江、丹江航运到龙驹寨,再转为陆运分散到陕、甘、晋各地。当时的龙驹寨“康衢数里,巨屋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联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商税所由复增,税额所由日增。”龙驹寨税司年征税额为2800两,占陕西省总税额的19.3%,是汉中税司的48.25倍。龙驹寨南船北马,五方杂处,修建的盐帮、青资帮、马帮、船帮等各类会馆十座,庙宇十八座。
红极一时的商洛交通要道,衰落于清末及民国初期。陇海铁路修建后,汉口的百货逐渐通过铁路经郑州西运,丹江水运日趋衰落。谁能料道,随着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交通不畅后来竞成为制约商洛经济发展的瓶颈。共和国刚刚成立的1949年,商洛的工农业总产值为1.1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人均仅有90.5元。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九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商洛同自己比虽然有了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与处在同样地位的其他市(区)比,发展显然较慢,全市7个县(区)全部是国家贫困县,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
商洛经济的大发展,主要是在“九五”时期,到“十五”开局之年,更是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去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可完成62.6亿元,同比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6元,农民人均收入1172元。出现了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工业生产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财政收入稳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的喜人局面。
商洛市属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地域,具有两个气候带的过渡性特点。但由于境内山大沟深,各地海拔高度相差甚殊,地形比较复杂,又具有山地立体气候的特点,各地光、热、水资源有着明显的差异。春季,海拔高度只有216.7米的商南县梳洗楼一带的丹江河谷,已是一片桃李芬芳、百艳争春,可2802米高的柞水县牛背梁上,却是雪裹冰封,一派北国景象。但总体上是气候温和,雨量较为充沛,被称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7.8--13.9°C ,降水量710--930mm,日照1860--2130小时。
神奇的地理地貌牲特征和气候特征,给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恩泽了品种繁多、贮量丰富的生物资源。中共商洛市委在勾画“十五”发展蓝图时,明确地把生物资源开发列为“四大资源”开发之首。
据资料显示,商洛的各类树种1320多种,野生纤维、淀粉、化工、油料植物252种,牧草植物480余种,中药材1119味,野生动物1000余种,是一座南北生物荟萃的“物种库”。在众多的物种中,有的产(贮)量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有的稀有珍贵,像羚牛、大鲵等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的就有24种。
商洛的森林资源丰富,宜林面积2005万亩,占土地面积的59%。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在“大炼钢铁”和“文革”时期遭受到一定破坏,但狠抓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更是在八分山上大做文章,坚持把造林绿化目标同产业化建设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实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而且广泛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使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用林都得到了全面发展。近两年,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使林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每年造林绿化面积都在六七十公倾以上。
林产品中的“商洛核桃”,以“个大、皮薄、仁饱、质优”而著称,是商洛出口创汇增收的拳头产品。核桃在商洛种植已有数千年历史,现在洛南县古城镇姜河村就有一棵生长了500多年的大核桃树,树冠占地一亩零六厘,胸径达1.78米,最高年产500余公斤,是全国少有的“核桃树王”。1957年9月20日,中共商洛地委、专署提出在全区开展每户种一升核桃的活动后,毛泽东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作了“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这个经验值得各地研究”的批示。1958年9月,全国16个省(市)核桃生产现场会在丹凤县武关召开,进一步激发了商洛人发展核桃的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核桃种植面积扩大到一百万亩,2000年总产量达到15494吨。商洛大板栗是林产品中的又一个佼佼者,它以个大色润,甜脆适口,果粒饱满,营养丰富而有名。近几年来,板栗在商洛发展更是迅速,栽植面积已达到200万亩,2000年产量达到10361吨。围绕核桃、板栗等干鲜果进行加工的龙头企业也应运而生,一批适销的新产品不断得到开发。传统的洞桐、生漆等林产品的品质得到优化,产量也逐年提高。商洛盛产的木耳、香菇的产量更是连年增长,2000年分别达到1000多吨和3700多吨。就连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在北纬30度以北地区生长的茶叶,也在茶叶专家张淑珍的苦心经营下,在商南县发展了5万多亩茶园,产量达40万公斤,产值1000多万元。“商南泉茗”连续15年被评为省优产品,不仅成为商洛人民赠亲馈友的佳品,而且被摆上了大都市的超市货架。近几年山阳县的“天竺茶”、镇安县的“象元茶”也相继问世,品质很是不错。在开发经济林中,一些具有开发价值的树种得到重视和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个体开发大户。商南县的青年农民蔡文安在租赁的5000亩荒山上,栽植了1800多亩杜仲林。商南县委将杜仲作为一项新的经济增长点,计划利用5年时间建成10万亩杜仲基地。
在商洛近千种中药材中,连翘、五味子、金银花、丹参等20余种的产量居陕西省之首。不少药材已由野生改为人工栽培,由荒山搬到了适生地,提高的品质和产量,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骨干项目。山阳县近两年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实施了“药业兴县”战略,通过示范带动、服务牵动、龙头企业推动,使全县的薯芋、丹参、金银花、天麻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20万亩,年收入近两亿元,陕西必康制药公司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剂生产线已在山阳投建,将成该县的一个龙头企业。天津天士力集团也在商洛建立了丹参药源基地,“香菊”、“盘龙”等改制后的新特药高三尖杉酯碱和紫杉醇已远销欧美等地,商洛市的医药工业前景光明,可开发利用的潜力诱人。
广阔的草山草坡和种类繁多的草源,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充裕的条件,使商洛成为陕西省的一个畜牧业基地。畜牧产业总产值占到农林渔总产值的30.33%。全市猪、羊、牛、鸡等家畜家禽饲养量960多万头(只),去年肉类总产量9.29万吨,禽蛋产量3万多吨,丰富了临近大中城市居民的“菜蓝子”。
丰富的物种,为商洛各县(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十五”发展埋藏,各地坚定以市场为导向,认真总结历年来的成功经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项目,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定了发展计划。中共商洛市委在200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从资源优势出发,积极培育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产业化、中药材开发产业化和畜牧业产业化,并计划在商州城区建设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在全市建设一批以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基本模式,建成一批产业化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生产经营基地,带动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 的产业化经营,商洛丰富的生物资源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商洛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有益贡献。
商洛山中,地下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真可称为富民强市的聚宝盆。中共商洛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把矿产资源开发作为未来5年发展的基本四路之一,列为资源开发的第二位。
商洛人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古已有之。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九月,户部侍郎韩洄曾上书唐德宗,提出在江淮冶铜钱运往京城成本太高,如在商洛开矿取铜铸钱,成本不足一半。《宋史·食货志》中对商洛盛产金、水银、朱砂、铜、铁等矿产作了记载,朝庭还在这里设置了管理矿产冶炼和贸易、收税的机构。但由于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矿产的探、采、冶都受到了限制,加之商洛“地近三辅,产矿之名易著”,引得民众盗窃争抢。明嘉靖末年,邑人何恕等在白花岭聚众盗矿达万余人,十年不得而治,后请朝庭出兵才得以平定。此后,官府因此而认为开矿害大于利,使商洛矿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新中国成立以前,商洛只有一些小煤窑,年产原煤约一万吨。
新中国成立以后,地质工作者地商洛的矿产资源进行了长期的勘探,先后有9个行业的20多个地勘单位在商洛进行地质勘察工作。到1998年底,全市已发现矿产资60多种,产地400多处。矿产中最具优势的铁、钒、银、钛、铼、钾长石等18种居陕西省之首,居第二位的有铜、铅、锌、钼等13种。
改革开放的春风,激活了商洛的矿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无论是矿种的开发,还是开采、选矿及深加工,都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50多个,采掘业与相关加工业产值占全市乡以上工业产值的60%左右,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矿业开发中,首推有色金属的开发。从80年代开始到目前,各类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发展到90多个,年采选能力达120多万吨。黄金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形成了年产黄金七万两的生产能力,产量居全省第三位,产值近2亿元,成为产地县的财政支柱。冶炼企业也从无到有,从开始的铁扩大到铅、锌、锑、钼等矿种。陕西省“七五”重点建设项目--商洛冶炼厂,是商洛投资规模最大的国有中型企业,其生产的“秦锌”牌锌锭是陕西的名牌产品。1999年改制重组为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商洛冶炼厂后,搞活了机制,扩大的生产规模,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以上,成为商洛的一个骨干企业。化工与其它非金属的开采加工,9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非金属生产企业超过了80家。商南县已成为全国四大水晶基地之一,建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水晶厂。黑色金属的开发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像山阳中村的钒矿、商南金红石矿等的开发建设都已初具规模。柞水县大西沟铁矿是陕西最大的菱铁矿,储量达3亿吨多,品位高,易开采。陕西龙门钢铁总厂对其兼并后,加大了投资,对其实施扩建改造,提高了选矿能力。建材工业随着矿产业开发,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水泥的生产能力已从开始的6万吨,发展到2000年的47万吨。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为了推动矿权市场的建立,促进矿产资源开发,2000年6月,商洛行署会同省地矿厅、省地质勘察局、省黄金局、核工业西北地勘局等单位,在商洛召开了一次“陕西·商洛矿产勘察暨开发招商会”,在商洛建起了全国第一家矿权有形市场,来自加拿大及全国各地的300多位客商参加了洽谈会,签约项目70个,成交额达26亿元。
为了推进矿业权市场向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有形市场迈进,2001年6月,商洛矿管部门又选择了采矿权竞争较大的商南县石佛庵大理石矿,进行了省内首次矿业权招标活动,经过公平竞争,由郑州一客商获得了采矿权的资格。从而使商洛的矿业权市场的培育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矿产业的不断发展,矿业经济成为加快商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依托。“十五”期间,商洛矿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地质勘查,稳妥发展采矿业,积极扩张重点有色、贵金属采、选、冶的规模总量,着力开发非金属矿和深加工产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产业运行质量,同时,注重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
商洛的地下宝库藏金藏银,商洛的矿业市场将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等待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商洛的矿业必将成为商洛经济的重要支柱
纵观商洛的发展历史,她不仅是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曾有过辉煌鼎盛时期。随着撤地设市和这几年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必将为商洛人民实现历史的新跨越再次带来契机。我们祝愿这座年轻的城市,迎着朝阳,焕发出青春活力,在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
----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百万汉子怒吼秦腔。文川武乡英雄地,濂池让水礼仪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