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八十年代——日本中青年导演崛起的十年(ZT)

主题:八十年代——日本中青年导演崛起的十年(ZT)
发信人: marco_0708(今夜星光灿烂)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11-17 09:05:33), 站内信件
八十年代——日本中青年导演崛起的十年

转自后窗看电影

    我觉得应该写写对于八十年代最佳影片前十名的一些感受。可是提起笔来时,却想不起曾有哪部作品和哪个人入选了。连我自己投的那一票,都忘了。我很容易把过去的事情忘掉。于是只好依据一览表记载的获奖顺序,来回忆着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绪。

    获得第一名的是铃木清顺导演的《流浪者之歌》,不知铃木清顺如今是否仍受欢迎,因为黑泽明拍摄的《影子武士》(80)、《乱》(85)只分别列为第十五名和第十六名。与黑泽明相比,铃木清顺无疑已遥遥领先。尽管《影子武士》和《乱》在国外仍得到很高的评价,但我个人认为,两部影片都未达到黑泽明作品所应有的水准,落选是必然结果。至于《梦》的特殊性,就另当别论了。

    当然,铃木清顺的成功,也许是得力于观众对过去的日活电影时代的一种眷恋。日活公司生产的那些具有高超技巧的娱乐作品,在观众中有潜在的市场。铃木在长时间的沉寂之后拍摄的《流浪者之歌》,以昭和初期的风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从理解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很难懂的故事,但是由于它在圆顶帐篷中放映,便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在神秘、幽幻的情调中展开的色情故事,使观众分不清是梦还是现实,影片的魔力在于梦幻迷惑了观众。

    同是铃木清顺拍摄的《地气座》排列为第三十三名。从其它名次的作品看,中年以下的年轻导演的作品占多数。小栗康平导演的《泥之河》(81)获得第二名。虽然这是小栗康平35岁时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但它不只是年轻人的气势去征服观众的影片,而是以大阪安治川河口的贫民窟为背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人无法生存的状态。最后一场戏是一条船远去,少年追赶的场面,离别的悲哀深深打动了观众。他的第二部作品《为了伽椰子》(84)排列为第三十六名。

    曾在《隐秘的爱情.恋歌1974年》(74)中因毫无顾忌地暴露女性阴部而名嘈一时的原一男导演,根据一个想入非非的男人粤崎谦三的莽撞行为拍摄了纪录片《前进!神军》(87),该片获得第三名。粤崎认为天皇负有战争责任应受弹劾因而叫着“山崎,袭击天皇”,向天皇发射了四颗弹弓子,被判不敬之罪。原一男和葛藤追随着这个倔强的男人。影片中洋溢着真实、紧张的气氛,是一般戏剧性的纪录片中很少有的。

    由非专业人员森田芳光导演的《家庭游戏》(83),使所有的制片人和导演都大吃一惊,终以其才华横溢的出色表现而获得第四名。影片表现松田优作这个不合格的家庭教师,只能教育出成绩不好,喜欢斗殴的学生。全片充满了离奇的情趣:用舌头舔着吃煎鸡蛋;具有飘然魅力的母亲;孩子们出色的表演以及排成一列吃饭等等。看似从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深入进去,却表现出了一个内在奇妙的家庭生活场景。森田导演的其它影片《澳,这样的事》(81)及《从此以后》(85)分别获得第十九名和第五十一名。

    获得第五名的是宫崎骏导演的动画片《隔壁的特特罗》。尽管《电影旬报》把这部动画片排为88年的第一位,但是,这是我自己的感受问题。影片中所描写的童心、父母与孩子朦胧交流的情绪,似乎唤起了观众内心的共鸣。还有宫崎骏导演的《风之谷的纳西卡》、《空中城市拉比塔》分别排列为第十三名和第三十六名,也很受欢迎。

    获得第六名的是伊丹十三导演的《葬礼》。虽然这是伊丹十三作为一个倔强的男演员活跃多年之后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却展现了一般导演们想象不到的奇妙构思和情趣。从来没有一部影片像这样通过葬礼去捕捉特定的传统风格。我认为这是伊丹十三最好的作品,象《幸运女》(90)等等,都远不及这部处女作。《女税务官》(88)排入了第三十名。

    获得第七名的是大岛渚的力作《战场上的圣诞节》(83)。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爪哇日军战俘收容所为背景,一方面通过坂本龙一扮演的日本军官和大卫.鲍伊扮演的英国军官,因为战争风云的逆转,互换了他们作为战俘和管教的地位,地位的变化是双方人物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他们的情感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描写这一段战争,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大岛渚本人的屈折感。尽管戛纳电影节把金奖授给了《酉山节考》,却丝毫无损于《战场上的圣诞节》的价值。可惜的是,从那以后大岛渚没有能够振作起来。

    相米慎二虽然当选为最佳导演,但是他的《台风俱乐部》只获得了第八名。其次是《飞翔的卡普尔》(80)排名第二十八;《鱼影之群》(83)排名第三十三;《半途而废的骑士》(83)排名第四十三。从入选作品的数字来说,相米慎二无疑是最多的。《台风俱乐部》描写了一群因台风被困在教室里的男女中学生的异常行为。他们在特殊的情况下被一种神奇的力量左右着,有原因的疯狂使异常状态下的现实更加清新自然。相米90年又拍了一部叫《请到东京上空来》的影片,尽管评论家对他作了肉麻的吹捧,但是在我看来,影片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意思。

    在年轻人占上风的排名阵势中,著名导演市川昆拍的《细雪》(83)获得了第九名反而觉得是意外了。我很小的时候,就曾在象影片中所表现的茅屋中生活过,看着美女们带给我的那些愉快的时刻,勾起了我无尽的乡愁。超越原作的义兄思念义妹的场景久久萦绕在脑际。尽管影片稍稍远离了一些现代生活,但是在无意中却为那些有相同感受的女性送去了一颗清心丸,完全成了一部女性电影。

    最出人意料的是获得第十名的小川绅介导演的纪录片《日本.古住宅村》(82)。小川绅介是一个一直忍受着贫穷,执著的按自己的观点拍摄纪录片的导演。《日本.古住宅村》既是一部描写水稻生长与寒流、与土地中铁质含量关系的科学性纪录片、又保持了小川电影特有的描写底层人们生活的真实性风格,看完后使人非常感动。难以置信的是他拍的另一部作品《牧野村的故事》(87)在排名表上没有出现。

    从获得第十一名以后的作品看,与黑泽明一样属于日本影坛宿奖的小林正树拍摄的《东京裁判》(83)之后(排名第26),就销声匿迹了。生于大正时代的今村昌平导演的《黑雨》(89)进入了第14名。

    还有一些在昭和时代一直很活跃的老将们拍摄的作品排名都不很理想。熊井启拍摄的《海与毒药》(86),尽管影片涉及到了战争时期的活体解剖事件,也只获得了第20名。另一部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奖的影片《千利休.本觉坊遗书》(89)仅排列为第28名。黑木和雄导演的描写原子弹爆炸前24小时的《明天》(87)排列为第27名;深作欣二的《蒲田进行曲》(82)排列为26名;森崎东四《活着干、死了算党宣言》(85)排列为第30名。(尽管有些评论家对此片有很高评价,但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意义。)降旗康男的《车站》(81)排列为第30名;虽然是第一次拍片,但仍属于昭和时代的和田诚导演的《麻将牌赌博记》(84)排列为第39名。

    山田洋次的作品也受到冷落,《男人辛苦》由于过于追求系列性,必然导致僵化现象的出现。舛田里雄的《大日本帝国》(82)排列到了第48位。从作品排名情况不佳看,昭和时代的导演们尽管还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已经预示出他们将渐渐地全盘退出的前景。

    比昭和时代晚一些的大林宣彦的作品也没有进入前十名。他的《转校生》(82)排列为第12名;《寂寞鬼》(85)排名为第30名;其次还有《与幽灵同在的夏日》(88)、《废市》(84)、《到荒野去、到山上去、到海边去》(86)都进入了排名表。是他那个时代中的导演入选作品最多,评价也较高的一位。其他象泽井信一郎的《W的悲剧》(84)排列为第39名、《野菊之墓》(81)排列为第53名。在我看来《W的悲剧》还算上乘之作,但松田圣子演的《野菊之墓》就很糟糕了......

    中青年导演的崛起,除了上文谈到的获得50部佳片前十名的小栗康平、原一男、森田芳光、相米慎二之外,从十一名以后的排名看,他们的阵容也是很引人注目的。

    获得第11名的根岸吉太郎的力作《远雷》(81),影片描写了用塑料薄膜培育西红柿的年轻人。获得第17名的是由川岛透导演的金子正次的遗作《龙二》(83)。获得第20名的是泷田洋二郎导演的《不要滑稽杂志》(86),内田裕也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文艺记者。泷田洋二郎导演的另一部作品《木村家的人们》(88)排为第48名。获得第19名是新导演坂本顺治的拳击电影《跃跃欲试》(89)。柳田光男的《火祭》(85)、《再见吧,可爱的大地》(82)分别获得第22名和第23名。高岭刚的《冲绳草莽英雄》(89)获得了第23名。大森一树的《希波克拉底的弟子们》(80)获得第33名。崔洋一的第一部影片《十楼的蚊子》(83),表现了由内田裕也扮演的警察在抓捕银行强盗的过程中受到挫折的故事,影片排在第46名。还有出身的市川准的《丑女人》(87)等等。可以看出这十年中脱颖而出的一批优秀作品的创作者们潜藏着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

    导演们的面孔在时光的流逝中不断变换着,这十年可称得上是人才辈出的十年。老将们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成熟之美,所以我想在今后的十年中,他们还有可能拍出一些奋发向上的作品。黑泽明也因《梦》而复活了,这会成为他再拍新片的兴奋剂吧?!生命的力量在于青春的活力。


(译自《电影旬报》1990年9月上旬号)

附:
八十年代十大导演

按惯例,日本颇有影响的电影杂志《电影旬报》在新的十年之初要对前一个十年的电影状况进行回顾、评选、总结,其中最佳导演的评选是一项重要内容。1900年9月号上刊登了有关专家投票评出的十大导演:
1、相米慎二
2、小栗康平 伊丹十三
4、森田芳光
5、宫崎骏 柳崎光男
7、黑泽明 大林宣彦 铃木清顺

(林法 编译)



----
Stop all the clocks,cut off the telephone, 
Prevent the dog from barking with a juicy bone, 
Silence the pianos and with muffled drum, 
Bring out the coffin,let the mourners come. 
Let aeroplanes cricle moaning overhead, 
Scribbling on the sky the message He Is Dead, 
Put crepe bows round the white necks of the public 
doves, 
Let the traffic policemen wear black cotton gloves. 

He was my North,my South,my East and West, 
My working week and my Sunday rest, 
My noon,my midnight,mu talk,my song; 
I thought that love vould last forever:I was wrong. 

The atars are not wanted now;put out every one; 
Pack up the moon and dismantle the sun; 
Pour away the ovean and sweep up the wood; 
For mothing now can ever vome to any good. 


W.H.Auden(1907-1973)  




海湾对面的哈瓦那--Wim Wenders

Marco电影日记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