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orjuw(随风飘散)
整理人: sweetarain(2004-11-17 11:17:05), 站内信件
|
时间的溪水淌过,只剩下永恒的沙床留在原处。在葛红兵深重的反思与忏悔里,我们如同身陷浓雾,站在生命的沙床上,一任爱欲交织、迷离伤感的思绪如水般漫过。
怀着期待读完了《沙床》,悲剧式的结局有种极不真实的感觉。物普塔大学教授杨起评价说:“葛红兵笔下的世界是充分现实主义的。”可女主人公裴紫的殉情却为这沉重的现实主义添上了一条浪漫的尾巴。但小说毕竟是小说,我们只能拿它当小说来读。在世俗的生活里,上帝也没有为我们准备高贵的殉道精神。我们除了忏悔,只有承受着生命的重荷继续前行。
但厚重的主题之下,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诠释着他对音乐、宗教、哲学、性爱以及对酒的理解。他笔下的男主人公诸葛有着诗人、哲学家式的忧郁与悲悯,也有着解构传统道德的堕落与迷乱。他可以怜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甚至肩负起思考整个人类的重任,可以因为同情弱势而帮衬服务不佳的“蓝色联盟”,关照具有劳动美的青涩女性;他也可以整天沉迷于形而上学的问题却不敢负担世俗中Anna与裴紫的真爱,也可以不为本能的冲动纯粹出于渴望温暖而和不同的女人做爱。他善良,他懦弱,他真诚,他虚伪,他悲天悯人,他也自作自受。他有如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说:“我可不像你们(年轻人),那么容易爱啊什么的。”一方面又说:“那个时候我太吝啬‘爱’了,没有体验过一个人在世上存活的孤独。”他混合的气质就像他爱喝的“赤裸的晕眩”一样,既有朗姆酒的苦味,又有柠檬的酸涩,其间还夹杂着牛奶的温馨。
应该说葛红兵笔下的这个形象刻画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只是有时显得过于学究气。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在看似洁净的当代高校生活背后,乱情纠结着身体禁忌,享乐黏连着堕落沉沦。师生恋、群恋、派对恋……种种荒诞无意是作者对权威的一种解构,这种解构与该作品主题的深刻性糅合在一起,使得《沙床》成为极具争议性的一部小说。
不少评论都把关注点主要放在它对性的描写上。性描写向来很难驾御,稍不注意就容易滑向色情的误区。因此不少三流作家都充分利用这一点以增加书籍的销售量。但葛红兵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特别:灵动而唯美。仿佛性是一种超常的感知力,游弋于嗅觉、视觉、听觉之上,让人觉得感性而不是性感。
但是在世俗的生活里面,无论是酒、音乐还是性,都只是一个载体,承载着脆弱的生命。除了永恒的沙床,一切皆似流水,最终都将奔向同一个地方……这种末世的情调覆盖着整个作品,使得小说通篇像浸泡在悲观伤感的染缸里。就在这样的染缸里,我们透过主人公诸葛生命的衰亡,似乎看到了作者对人性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他那如同上帝使者般的谆谆告诫。
纵观全书,作者对“爱”的诠释很值得我们关注。他深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认为真正的爱应该是怜悯,是一种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深深的怜悯。这种怜悯是比世俗的爱情更高贵的感情。因为世俗的爱情并不可靠,人性的自私使得绝大部分人都沉醉糜烂在“自我”的容器里,但怜悯却是纯粹的、真实的、永恒的。正如诸葛在写给裴紫的信中所说:“在高贵宁静的精神生活里面,上帝并没有给人准备‘男女之爱’”。这在伊甸园已被遗失,纯爱已遭玷污的当今社会,作者的反思无疑是对现实的一种深深的失落。
另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意象是作品中反复提到的一只叫“Dan”的黑猫。Dan独立而且通灵性。它既是人类存活在世上孤独的写照,也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缺乏信任的一种暗示。特别是诸葛给小女孩Catherine送Dan的那一节,写得似真似幻,犹在梦境中一般,人性潜在的自私、冷漠及罪恶也由之暴露无疑。
小说最终在冥冥宿命似的注定中以悲剧落幕。它真正的价值也就在于它用哲学、宗教的方式诠释了有关人性、命运以及爱情的某些思想。但在精神粮食已基本转变成快餐式消费品的今天,还有几个人愿意捧着一本深奥的书去研究什么“存在与虚无”、“公义性与非公义性”呢?人们只会更关心世俗的东西。《沙床》也就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扇未被开启的门,为我们开拓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视野。
(简菲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