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ill.liu(WILL)
整理人: sweetarain(2001-10-21 13:24:06), 站内信件
|
女友就要从新闻系毕业了,最后的课题,大至是和着一位新闻界的“大腕”作份专题。
所以,她要去成昆线,去一个她这辈子第一次听说的地方-----沙马拉达。
女友也是想成“新闻大腕”的,既然是要当“大腕”就要特酷:一要有独道地风格---她声称要独自完成这个采访;二要有个铁心的搭挡---那就是我。在龙年里后一个月初,我们出发了。
沙马拉达是一个车站,因守护着成昆线上最长的沙马拉达隧道而得名。这里位于川云两省交界山区的腹地,海拔近3000米,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当火车慢吞吞地驶入车站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
习惯了大城市灯火通明的女友陌生地看着这大山里的夜。当列车穿洞而去,整个车站随即静了许多,四围也就十余盏灯,偶尔有巡检工人的手电划过天空。
这里的条件只能用简陋来形容了, 女友却认为会有极好的题材,脸都没有洗就开始她的采访了。我想,一来她是怕了这里的安静,二来是想早点回家了^_^。
把相机和录音机给了她后,我轻松了许多,顺便就认识了站里被呼作“山人”的道班长(具体的什么职位我却忘了,毕竟不是专业的)。他长着川人典型的小个子,全身不会有太多的肉,也许是夜把他染得更黑了些,看过去的确是位经常翻山过岭的彝族老哥。山人却是来自上海郊县,当年修造成昆铁路线时来到这里,之后就留下了,与他一起的还有七位葬在山峰上来自各地的青年。
山人好酒,从他那油黑的军用酒(水)壶上还能隐约地看到“某某建设兵团”的钢印字样。不多的语言,沉默地正象他守护的山,眼睛更深邃得如这沙马拉达。我问他的年龄,山人笑笑不说,只告诉我,他的儿子上了铁道学院,和我差不多大了,可是户口问题一直没解决。随即就不说了,只是让我陪他喝些酒。
这里,除了山,除了铁道,除了一座深不知尽头的隧道,就什么也没有。 看着站长间内几位与山人一样的铁道人,从我的内心的确无法理解,这山有什么魄力将他们留了一下,一留十数年,甚至会是一生。
夜更深了,女友下定决心要与他们一起值夜班,我也陪着。
隐约地,听到了歌声。是山人在唱歌,歌声沙哑但仿佛能唤起群山的应和。
我听不懂词,旁人告诉我,那是彝人的歌:“这里不是我的故乡,神鹰的翅膀带我到山上,让我爱这里的尘土,灵魂用火把照亮... ...把我葬在向家的山上,我的火把快尽了,带我回乡,带我回乡......”
确是我听不懂的歌,确更让我的心在山面前脆弱。
按照专题结束时的惯例,在最后被采访者可以录下一些话由我们带给他们的家人(实际上大都做不到),山人排在最后。他说他在外实在是没有什么亲人了,只是向女友讨了录音机,在自己的道班房里呆了一会儿。
当昆明至成都的列车短停沙马拉达时,我和女友踏上归途。
路上,女友一直在听采访的录音,渐渐地,开始哭了。她说,她能体味到那些人有多么思乡,而更要用多大的勇气才能让自己留在那山上。我陪她听着,安慰着她,告诉她,要当一名“新闻大腕”是不能情绪化的,这样会让人觉得你不成熟......而磁带的最后,竟让我不得不动容了。
大至是山人听完了所有人带回家乡的话后,隐约有了些哽咽,随后是他独有的歌声:“这里不是我的故乡,神鹰的翅膀带我到山上,让我爱这里的尘土,灵魂用火把照亮... ...把我葬在向家的山上,我的火把快尽了,带我回乡,带我回乡......”
由于种种原因,女友的采访没有被采用,但我们仍很珍惜地留下了录音拷贝。也许山人的歌在很多年以后我们都无法全部理解,但那山的坚强多少对我们有些激励吧。
---- YOURS WIL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