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ikee(易奇)
整理人: ft.858(2005-01-05 13:24:53), 站内信件
|
书店:创造一种现代的人文化品格
吴真、贺敏洁在《南方日报》2003年4月18日上撰文介绍广州的书店文化:
店不在大,有书则灵;书不在多,有味则名。同许多领域开国内风气之先一样,广州个性书店也曾经引领过时尚潮流。1992年,广州出现了第一家民营书店,之后,“树人”、“彩虹”、“学而优”“七星”“博尔赫斯”“博客”等一大批有个人风格的书店,成了广州城市的一道文化风景。至今回想起这些名字,都似乎能闻到淡淡的油墨味道。但是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做工具书起家的“彩虹”没了踪影,坚持走学术书籍路线的“树人”、“七星”先后退出了市场,艺术类的“博尔赫斯”不久也销声遁迹了。如今环顾四周,这些曾经见证了很多人文化品格的书店,大部分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已经不多了。
三朵小花
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都需要一些有着非凡品位的书店,来支撑起内在的精神空间,这类书店,有的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地方,却为简单生活的人储备着莫大的快乐。
1.学而优书店
走进学而优书店,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书香与咖啡香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气息。这是一家以社科学术类图书为主体的学人书店。新店的开张,更使它成为了全国首家逾千平方米的个体学术书店。“学而优”的两个分店,一个与中山大学仅一墙之隔,而另一个又紧贴着广东工业大学,它们都在“象牙塔”的脚下,呼吸着浓浓的人文学风。在这里,读者不仅能看到品种繁多的人文学术图书,而且还能参加文化沙龙、学术讨论、画展和学者聚会。“学而优”倾心打造的是:城市精品店,文化风景线。
2.红书店
一个神秘的亚文化花园。凡是能与中国摇滚乐迷发生亲密关系的“非主流”杂志、书籍和CD,这里应有尽有。很另类,很前卫,这就是红书店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红书店很受广告人、学生、白领的欢迎。在这里,很多东西都是红色的。墙上没有太多的装饰,有的只是格瓦拉的头像,门口也贴上了不少格瓦拉。
音乐,可以说是红书店的一个主题,音乐在这里始终占据着一种重要的位置。有一些书,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但在老板看来,却是比较好玩的。孟辉京的《先锋戏剧档案》在这里非常畅销,而NO乐队的灵魂人物左小诅咒的《狂犬吠墓》也正在热卖中。热爱摇滚的年轻人,还可以到这里购买摇滚T恤,把PJHarvey挂在胸前。
3.必得书店
必得书店有两家,分别位于天河购书中心的四楼与天河城的五楼。“必得”的读者群定位在白领与学术界,所出售的书籍,不少是具有学术价值的。这里的杂志有100多种,当中有不少是在广州比较难找的。其中已停刊的《方法》,在这里也能找到,原来这里曾经是《方法》在广州的惟一销售点。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读者会到来询问《方法》何时复刊?
三大集散地
在大厦的某个角落,偶遇某一静静等待你的个性书店,彼此趣味相投,真是人生一乐也。
1.中华广场
六楼有广东省出版进出口公司的三地书店,店子一律用雅致的淡紫色做装饰,所陈列的书籍大都为舶来原版书。选书时,头要往右侧,因为装订处的书名都是“躺”着写的英文。你会突然看到一本奇怪的书“TaoTehChing”,作者LaoTzu。翻看内页吃了一惊,原来是老外翻译的老子《道德经》!中华广场还有4个小书店,都在角落里,让人一顿好找。
2.天河城
唯雅书廊的书显然经过精挑细选,全是“新生代”或“新新生代”作家的小说,是70年代出生的人普遍关注的文学文艺类书籍。音乐方面的书籍也是这里的强项,一些很偏门甚至冷僻的书居然也能在此找到。自从广州的惟一一家“电影书店”遁形后,天河城三楼的“四眼猫”就成了在广州找电影书籍的好去处。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像T恤、背包、鞋子等,不一而足。
3.江南大道中的新安大厦首层
这里一口气开有3家卖书的店子,大概是背靠美术学院人杰地灵的缘故。3个店主一个关注当代艺术、一个是电影迷、一个是军事迷,都挺执着。“左岸”书店专营各类艺术书籍和画册,因为店主推崇左岸,故名。从陈设看,店主对当代艺术是关注的,尤其是有许多精美的展览集子,让人一下子触摸到当代艺术的脉搏。“红书店”的老板可能不知道,他的形象比香港漫画书更招人喜欢。“咕咚”严格来讲不是书店,既卖旅行用品又卖非主流书籍和手绘地图。书架上也有好多与战争有关的书,还有光盘资料等等。原来店主是从事军用装置容器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的。
三个品味要素
品味的品,有3个口。有品味的个性书店说到底,也要有3个关键词才能成就出品味来。
1.装潢
墙壁与书架颜色、天花板、背椅、门面,每一个细节都表达着某种意味。书,配着墙上别有韵味的挂画,角落处一桌三凳,可以解除长久站立之苦,再伴着悠悠的背景音乐。一个小小的书店,仿如心灵的一处家园。
“学而优”新港店装修得很简洁,水磨石的地面,不同的购书区有不同的颜色,但都是那种旧旧的色调。两层天花都装修成金属的颜色;书架是黑色的;金属罩的吊灯,显得十分凝重;乳白色的灯光洒下来,虚化了背景,突出了书籍主体,又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2.书架
在这个标签的时代,重要的不是卖什么货色,而是卖什么概念。把同样的书分出不同的味道就成了店主的主攻方向。哲学类的是“智慧花园”,“纪实与虚构”则把中国小说框进去,而那些外国小说也有个别称,叫做“小说的艺术”……分别以各个领域中的代表作来命名,像《智慧花园》就是卢梭所著,《纪实与虚构》是王安忆的一本小说,《小说的艺术》则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写的一部小说。
3.店主
这才是书店的灵魂。摆到书架上的书,均经过店主几重标准过滤,先是看看是否符合整体氛围,再与出版社、作者一一商谈,而读者,简直就是坐等店主帮你安排与书的一场艳遇了。
个性书店实际上不光是一个书店。读者通过老板本人对书的淘汰来选择和提升阅读。博尔赫斯书店的店主陈侗本人并非作家,也不是翻译家,也不在出版机构工作,但他却成为圈内著名的实验艺术与当代法语文学眼光独到的出版家。学而优书店的老板陈定方本人是中山大学古典文学硕士,又在阳春白雪的《随笔》当过几年编辑,她那中山大学古代戏曲博士生导师的先生更是知识分子里有名的才子,夫妇俩挑选过的书,学术品味自然不容质疑。像“红”那样的个性书店,老板更是书店里比书还耐看的风景。他们爱书之外更懂书,和他们聊上一会,你会知道你应该看什么书,以及最新的图书动态。你要是找不到你想要的书,店主大抵会很热心地帮你去寻找,回头奉上。
----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朦雨易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