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enrysheng(映雪)
整理人: aaaachi(2004-12-24 08:38:02), 站内信件
|
已是江河日下时
——小议崇祯在晚明的作为
三百六十年前的“甲申之变”,大明王朝灭亡,标志性事件就是崇祯皇帝自吊于煤山。崇祯至死一定十分郁闷,象他这样以振兴明朝,并且真正做到辛勤国政,不好声色犬马的标准皇帝,竟然沦为亡国之君的下场,是不是历史对他的有意捉弄?
清朝政府官修的《明史》,对这个已亡的敌国对手有一段评价:“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沉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可见清朝的统治者对前朝的亡国之君是夹杂着同情和批评的。皇朝换代后,崇祯皇帝得到明朝遗老及广大知识分子普遍同情,因为崇祯不是一个有板有眼的混账皇帝(象正德皇帝)、傀儡皇帝(象他哥哥天启皇帝)、古怪皇帝(他的祖父万历皇帝和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都是杰出的代表了),他的励精图治,以图力挽狂澜甚至具有优秀皇帝的基本特征,但是崇祯顶多只能算一个合格的皇帝,如果不算他除掉魏忠贤和客氏的功绩,那更只是一个平庸的君主。
崇祯勤政但缺乏效率和成果,可以说毫无建树,这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崇祯为人首先偏执且达到刚愎自用的程度,清初的全祖望在《明庄烈帝论》里面赞扬了崇祯忧勤国政后,笔锋一转,跟着说:“性刚愎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另一方面是性格多疑急躁且反复无常,崇祯在位十七年,他换的首辅是有明最多的,比在位达到四十六年的嘉靖和四十八年的万历还多,导致政令朝令夕改,写《陶庵梦忆》的小品文大家张岱就说“焦于求治,刻于理财,骤于行法,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番四覆,夕改朝更,耳目之前觉有一番变革,向后思之讫无一用”,需要注意的是张岱是明遗民,对崇祯基本上是同情和赞誉有加的,从他笔下写出这番话就更有参考价值了。
可以说崇祯虽有求治之心,但没有人君之度量胸襟,从一些事情可以反映出来,当时国内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闹得红红火火,国外的后金军步步进逼,国防开支巨大,军队缺饷缺粮,战斗力低下,但是崇祯放着大量的国库内帑不用,直到最后水深火热的时候,依然不肯从自家牙缝削点出来,还叫下面官员募捐,真是吝啬得无可救药。有组数据可以很好说明问题:崇祯的曾祖隆庆皇帝五年时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祖父万历皇帝28年时候,由于张居正的改革成效,岁入增至400万两,但是崇祯在“内寇外夷”的重重压迫下,大征军饷,出现了“三饷加派”(辽饷、剿饷、练饷)的残酷征收,据统计大概可以达到一年国家收入1000万两左右,这个数字是庞大的,加之当时灾荒连连,当时的老百姓可想而知的苦啊,不反也被逼着反,但是问题是李自成打入北京后,从镇库搜出积年不用的黄金竟然有三千七百万锭,都是五百两一锭,这么多钱摆着不用,却还想方设法搜刮老百姓,崇祯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既失掉民心,使局势更混乱,另一方面也保不住自己的丰厚身家,他上吊的时候都不能抱着国库一齐上九重天享受享受,反而便宜了后来的李自成大顺政权,而搜刮到的军饷由于用人的不当对军队的补给意义不大。再一个说明崇祯没有一个优秀领袖所具有的宽广胸襟的事例是袁崇焕的冤杀,袁崇焕作为明朝末年最优秀的将帅,一直是阻击后金的强大屏障,后金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多英雄盖世啊,都败在袁督师手里,特别是努尔哈赤,对明军一直是每逢每胜,简直是常胜将军,但是惨遭宁远一败,不久就郁郁而死;皇太极也经历了宁锦惨败,可以说袁督师是明朝在辽东对金仅有的倚靠,但是狡猾的皇太极一出反间计就使得崇祯误信从而心生怨恨,毁掉了自己的“万里长城”(《明史》语),其实换一个角度,且不谈袁督师是否通敌卖国,就算确有此事,临阵杀大将也不是最有效的办法,袁崇焕抗击后金,成绩斐然,是有目共睹的,崇祯在找不到替代者的时候更应该宽容处理,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况且可以派监军从中制肘,而且那个叛国通敌罪也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不过以崇祯多疑狭狷的性格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唉,给他打工的人,不出成绩的,怀疑你没有能力,故意懈怠;出成绩的又怀疑做手脚有问题,难啊~~~~
现在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国内农民运动成几省燎原之势,蔓延到京师附近;后金(皇太极时改大清)在辽东风卷残云,几次突破关外,进逼京畿地区,崇祯此时是两方面都要同时对付,搞得焦头烂额。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度过这个难关的,如果袁崇焕不杀,依然守着蕲辽,就算不能战略上反攻后金,起码可以成对恃之势,不至于后面后金的长驱直进。对外有了保障,最关键是对内了,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崇祯也曾经采取过建议,用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三员大将去剿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而且颇有成效,但是在袁崇焕被杀后,辽东无人,朝廷又急调有战功的洪承畴和孙传庭去打后金,给了暂处劣势的农民军一个缓冲的机会,得以东山再起,另一方面,洪承畴的大军在松山大败给更厉害的军事统帅皇太极,明军光被杀就上五万,一支朝廷的优势军就这样完蛋了,到这时实际上这个“攘外安内”政策到最后是彻底失败了。历史是容许后人假设的,我也很喜欢对历史想这想那。其实崇祯是可以采取象宋朝一样的和议办法来拖延后金,事实上也存在实际操作可能,崇祯曾经密授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后金议和,来换取时间和精力对国内的农民军进行剿灭,但是事情被知道后,明朝的官员这时显得特有骨气,纷纷谴责,说“堂堂天朝,何至讲款!”最终崇祯迫于“公论”就不了了之,其实明朝的读书人是最没有骨气的,扑倒在魏忠贤脚下的一大堆,李自成进北京也一大堆变节,满清入关也是一大堆变节,这些人不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实际的解决办法,却想着上国蛮夷的正统论,守着国家灭亡也不去做点实事。我认为效仿宋朝和外族议和虽然面子上不好过,但总比两边一起受压制,倏忽亡国要好吧。
崇祯没有采取最可行的办法,结果只有数着日子等亡国了。从当时的局势分析,崇祯就算跟后金议和,捱过国外战争这一关头,全力以赴对付国内的农民军,完全剿灭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后金不象北宋时候的辽和南宋时候的金,跟你和议了就大家挨邻和睦相处,后金骑兵骁勇善战,有完善的军事化编制,又有象皇太极、多尔衮等能人,他肯定不满足辽东一片地方的,最终待自身休养生息之后,或趁明军忙于征剿农民军的时候,撕毁和议,再次发动战争是非常有可能的,看看南宋时候忽必烈不是跟贾似道订了和约吗,待自己平定国内的竞争对手后,找了个借口就撕毁和约,麾兵南下,灭掉南宋了,这点我相信后金也一样会这样做,明朝腐朽即倒,不趁这个时候夺其国,作为军事占优的后金是不会罢休的。从地理环境看,后金也是占有很大优势,首先皇太极两征朝鲜,逼其臣服,解决了伐明时候的后顾之忧,然后是用征抚并用的手段,解决了漠南蒙古,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漠南蒙古啊,明清之际的蒙古分成三块:漠南蒙古(即今内蒙)、漠北蒙古(即今外蒙)、漠西蒙古(又叫厄鲁特蒙古),有了漠南蒙古,明朝京师倚靠的后方大漠腹地就全部暴露在后金人的铁蹄之下,可以绕过山海关,由内蒙直指北京城,这招皇太极也使用过,再一个是解决了自己北面的索伦部游牧民族,索伦大概包括现在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这三个少数民族,一方面解决后方之忧,另一方面取得北方的物资资源供给。从军队武器来说,后金也占有优势,明末的军队普遍纪律不严明,作战能力低,而且补给不足,而反观后金军队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以八旗统制,组织严密。从武器角度看,袁崇焕大败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一方面体现其优秀的指挥才能,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使用了当时作为“奇兵”的进口的红夷大炮,这种超越冷兵器时代的武器被袁督师派上用场后,后金的骑兵多强大也白搭,但是这种优势没有坚持多久,皇太极在继汗位的第五年就仿造出了自己的“红衣大炮”(满人忌讳自己的蛮夷身份,改叫“红衣”),至此明军的一点优势也丧失殆尽,无力回天了。
崇祯自身既不算明也不算暗,却有点昏,他不具备一个优秀领袖扭转乾坤的能力,不过明朝已经无可救药,就算崇祯是明主,捱过十来年,后面一出现昏庸的皇帝,农民起义,外族大举入侵,依然是可期想的事情,这是历史的因果循坏。其实封建皇朝的肇造之时就注定了有这样的结果。新皇朝建立,老百姓经历了上个朝代的黑暗后,对新皇朝都是满怀信心的,新皇朝建立时候,百废待兴,出台不少讨好老百姓的政策,并且引入不少经历前朝黑暗后希望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架构起一个充满生机的官僚群体,办事效率相对较高。但是皇朝的持续发展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皇朝以一姓坐庄,由于权力分配利益,出现混账皇帝比有为君主的几率还要多,因为下面的人喜欢混账皇帝坐庄,自己好方便捞取政治利益,而同时产生为数不少的碌碌无为的平庸君主。被混账皇帝一捣鼓,国家就叫苦不迭,开始千疮百孔,然后平庸皇帝上台,毫无建树,国家丧失竞争力,继续腐烂;官僚体制经历开国初的欣欣向上后,发展到后面变得毫无生气,腐败无能,办事效率低下,却经常纠缠在一些小事上面,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变得无人问津。到了皇朝暮年,朝廷无能,民生为艰,老百姓丧失了信心,盼望有新的政权扭转形势,看看李自成的农民军在京畿附近几省的受欢迎程度就知道,这个皇朝已经没有救药了。崇祯不能说他不勤奋,他的一些缺点在普通人身上其实也是很普遍,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时候,必然会把缺点放大,就贻害国家了。崇祯接手的是他那个懒惰奇怪的祖父和莫名其妙的哥哥合力糟蹋后留下的明皇朝,早已经不是烂手烂脚那么简单了,简直烂入心肺,崇祯的偏执刚愎只能加速它的灭亡,别无出路了。
中国的封建皇朝都有自己的历史周期,当社会经济发达,处理人民关系得当,加上没有外族威胁,国运自然长点,但发展到后期,皇帝良莠不齐,官员腐败无能,办事效率低下,都逃不过灭亡的结果,只是长短问题。以农业立国的中国,每朝每代都是这样的历史怪圈:新朝代建立重新分配土地,大量农民有自己的土地——随着时间的发展,土地向少部分人手里集中,分配严重不均——朝廷腐败,农民生活水生火热,横竖都是死,铤而走险聚众起义——推翻前朝,建立新皇朝,土地又重新分配。这样的怪圈在每朝每代都重复上演,如果不是世界近代文明遍布全球,清末时候的太平军极有可能推翻清朝后,又俨然一个新清朝的翻版,重复历史的怪圈了。
严格上来说崇祯不能算亡国之君,只是他刚好出生在历史怪圈的报应点,便被抛入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洪流了。
10.23
|
|